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留守兒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堅持構建中國式的和諧社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聲,尤其是廣大農民朋友的愿望――這更突出的表現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稱城市務工的農民朋友的子女是“無根的一代”,是因為他們既不熟悉自己的家鄉(xiāng),更不熟悉農村,他們不可能再像父輩一樣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農村去,這些“無根的一代”,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做城市的過客,這樣就導致他們在城市中沒有根,在農村也沒有根,衍生了他們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憤世嫉俗。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絕望,極易使“無根的一代”鋌而走險。據調查:農民工子女頻頻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今天已經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農民工第二代已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如果這個群體中有1%的人犯罪的話,后果就不堪設想。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遠比這些“無根的一代”更難,更欠缺,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盁o根的一代”,起碼還有父母的關懷,能體會父母的親情,但農村留守兒童連這最起碼的情感都沒有了,豈不更讓人擔心?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農村學校的教育問題了,這種現象顯然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為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調查顯示,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關愛、引導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fā)展中面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生活問題,由于沒有父母的生活照顧和引導,部分留守兒童營養(yǎng)嚴重不足,生長發(fā)育得不到保證,身體健康也受到很大損害。二是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的自覺性不高,消極學習的現象和思想很嚴重,有的還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業(yè)偏差,嚴重的甚至還有逃學或輟學的。三是心理問題,由于親情缺失,留守兒童缺少情感溝通和疏導,情感和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極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為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發(fā)生事情得不到及時糾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導,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觀念,違法違紀案頻頻發(fā)生。五是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護。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fā)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后進生,思想、行為上的問題生。為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fā)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xié)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青少年品質的主要陣地,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決定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但留守兒童不僅缺少家庭環(huán)境,有的甚至于體會不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當然就更不要說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導了。我所知道的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學生,其父母就是長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引導,就形成了問題學生:雖然文化學習一直不錯,但行為和思想就出現了偏差。性格極度要強,經常稱王稱霸,對她自己來說,她看不慣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聽就用武力征服。對她看不慣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隨者一個一個的對之進行懲罰,還不允許別人反抗。更不允許別人告訴其他人。否則就是違背了她的意愿,就會變本加厲,她自己認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戀,但絕對不允許她的追隨者也早戀,否則就是對她的大不敬。
留守兒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見孩子犯錯誤就簡單的以體罰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則完全相反,對孩子的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特別放縱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絕,表現為極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則是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夠,尤其是在金錢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就使得這些農村留守兒童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責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沖動,具有攻擊性,情緒不安,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結構上,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較全面的關愛和呵護,孩子的不良行為有時會得不到及時糾正,結果感情發(fā)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視,沖突較多,對孩子的消極感情較多,這些都容易引發(fā)孩子的暴力攻擊。因此一個溫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將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長也應該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沒時間回家”作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盡量抽出時間來和孩子溝通和培養(yǎng)感情,來自父母的親情和溫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取代的,而讓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自身的關注和愛護,相關機構的關注和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只是輔助手段,從各個方面減少對孩子的不必要傷害。
其次,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教育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的。青少年由家庭進入學校,在特設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關鍵之所在,所以學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擺正關系,讓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強調哪一點都有悖于黨的教育方針。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仍單純的以升學率來衡量一個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優(yōu)劣,結果使得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而擠占其他副科時間,課外資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長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學校的升學率上而不注重學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也導致了學校和教師重智輕德,造成學校德育“空殼”、“失控”,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造成學生不僅僅視力下降,脊柱彎曲等生理殘疾而且形成了不關心政治,思想覺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殘疾和品德殘疾。所以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落到實處,真正實施,貫徹德育為首,“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情況登記制度。各班級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了解和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園媽媽(爸爸)制。動員全校黨員教職工根據學校留守兒童的人數每人聯系幾名兒童,當好校園媽媽(爸爸),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去關注兒童的成長,關心兒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健康快樂的成長。開展以“感恩”、“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等為主題書信大賽活動,通過兒童發(fā)自肺腑的親情告白,抒發(fā)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親人的感激之情與感恩之意,以達到震撼心靈,培養(yǎng)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開展“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故事”為主題的故事會,讓留守兒童講述自己從父母那里聽來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請中途回家的家長講述,對兒童進行艱苦奮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專門的法紀教育、自理自護教育,指導兒童雙休日合理休閑,安全游玩、自覺學習;結合慶祝國慶,組織留守兒童編排大型舞蹈《太陽鼓舞》,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利用網絡把學生家長與這些留守兒童聯系到一起,在網上面對面的談心交流,讓留守兒童在網絡教室里感受親情,去聆聽家長的教誨,體會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關鍵詞】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新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國內人口流動頻率較快、規(guī)模也大幅擴大。目前來看,我國人口流動大致上呈現出兩個方向,即首先是由農村地區(qū)向城市地區(qū)流動,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區(qū)向東部地區(qū)流動。當然,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隨著流動人口規(guī)模的擴大,農村中留守兒童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由于留守兒童長時間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會和學校關注不足,留守兒童在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特殊的發(fā)展障礙,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負擔重等,這些問題將會成為兒童全面發(fā)展的瓶頸。
二、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擔負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爺爺奶奶們大多文化程度比較低,監(jiān)護人和兒童的年齡差距較大,他們只是按照以前他們教育子女的經驗來照顧和教育現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學的。其次,教育方法不當: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顧兒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們往往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為不能及時地否定,這就導致了孩子對自身的縱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當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yè)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敗時,隔代監(jiān)護人很少能以正確的方法給以他們正確引導。
(二)農村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忽視
一般來說,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困難重的問題。由于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資源短缺、師資力量薄弱、班級規(guī)模龐大,嚴重地影響著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許多農村地區(qū),教師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例如學科結構性缺編現象嚴重,老齡化現象比較普遍等。其次,農村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也令人擔憂,具體表現為: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工資收入低等方面。導致許多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工作熱情與進取精神不夠,更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特殊教育訴求。學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兒童普遍遭遇的親子教育缺失、家庭監(jiān)護堪憂的局面,使得留守兒童進一步健康發(fā)展變得異常的任重而道遠。
(三)社會生活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
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生活適應主要體現在道德素質和心理問題兩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質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農村相對而言屬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類父母。這些家長長時間在外地工作,對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補償等想法,他們更傾向于在物質方面給予孩子補償。因而這部分孩子容易養(yǎng)成消費無節(jié)制、奢侈浪費等不良的消費習慣,同時由于監(jiān)護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現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甚至導致違法犯罪現象。其次,就留守兒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向、人際交往障礙、缺乏自信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出現情緒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等問題。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家庭教育,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與教育子女的關系
有專家認為,一些被認為是留守兒童的問題其實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說不是身體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問題的根本,非留守兒童也同樣可能因為“ 心理留守” 變?yōu)閱栴}兒童。 [2]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充分利用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家長會,通報情況,使學校與家庭產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無法代替的。無論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應承擔起關愛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不單是身體的養(yǎng)育, 還有心理的養(yǎng)育和靈魂的塑造。在當前留守兒童大量存在、 留守現象短時間內不能消除的情況下,能否讓留守兒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愛, 使親子關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產生溺愛、依賴、沖突、過度管束等問題, 是提出解決路徑的思路。如果沒有可靠的監(jiān)護人,父母外出務工時,至少要留一個在家,這對于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和學業(yè)成績都是有益的。每個家長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長及監(jiān)護人要樹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決兒童成長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確對待兒童存在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一起“成長”。除此之外,還要改進“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首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當地鄉(xiāng)政府或學??梢悦赓M舉辦各種形式的老年培訓班,有針對性的教授他們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幫助老年人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觀,從思想上認識到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發(fā)揮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監(jiān)護作用
第一,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別幫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及其監(jiān)護人聯系和溝通,真正形成臨時監(jiān)護人、學校和家長共同管理留守兒童的教育網絡體系,幫助留守學生健康成長。同時,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第二,加大對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享受正規(guī)而科學的教育。
(三)政府出臺相應的制度性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表現在農村,但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城市。改善流動農民在城市里的就業(yè)環(huán)境,特別是改善流動兒童在城市就學的社會政策環(huán)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2]通過將留守兒童轉移到城市的中小學校中去,即實現由“留守兒童”到“隨遷子女”的身份轉變,使他們能夠在父母身邊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
參考文獻:
一、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與生活的問題
眾所周知,對于每一個兒童的成長來說,父母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在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出現的時間是十分稀少的。這樣一來,不僅會對留守兒童心理的成長造成影響,同時非父母以外的長輩對于兒童的監(jiān)督和幫助作用會大大減少,使得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經常處于無人監(jiān)管的狀態(tài)。需要注意的是,兒童往往缺少較強的自制力。無人監(jiān)管的成長狀態(tài)會使得他們對于自身的成長開始放任自流,不僅會對兒童的學習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同時也會使得他們的行為出現偏差,因為并沒有人對他們進行道德以及社會規(guī)則的教育,使得許多留守兒童往往有出格的行為。一旦這種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抑制或者是良好的指引,那么就會對未來兒童的成長在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導致違法犯紀的行為出現。除此之外,許多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會外出務工,多數是因為農村的生產活動無法為家庭帶來更加優(yōu)質的生活,因此選擇外出務工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這樣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同時困窘的生活也讓他們對于飲食只維持在果腹的狀態(tài)。然而,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若是沒有合理的安排飲食結構以及營養(yǎng)的搭配,那么就會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從而對兒童身體素質的提高造成阻礙。
(二)心理問題
父母的缺失除了會對兒童的行為舉止和學習造成阻礙以外,筆者發(fā)現部分留守兒童也存在極大的心理問題。之所以會產生這一類的問題,是因為留守兒童很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樣就會使得他們在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向外界尋求新的情感寄托以外,更多時候也會對兒童性格的形成造成影響。比如說抑郁和孤僻,就是當前留守兒童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然而,由于當前農村的發(fā)展問題,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多的時候是保持著一種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由于兒童并不具有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因此一旦出現這一類問題,就會對兒童的成長造成長期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到兒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嚴重的抑郁癥甚至會使得兒童出現自殘或者是自殺的情況。
二、針對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針對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充滿愛心和耐心,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拉近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讓留守兒童能夠交付信任,這樣一來才能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更好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和言行舉止,幫助留守兒童可以更好的成長。除此之外,工作人員一定要對留守兒童付出更多的關愛,填補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失給他們帶來上的情感缺失。
(二)注重每一件小事
要想幫助留守兒童更好的成長,那么工作人員一定要注重于留守兒童有關的每一件小事。所有的關愛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而應該用實際的行動讓留守兒童認識到,他們并不是沒有人關心和疼愛,這樣才可以讓留守兒童的心中產生正面的、積極的情感。比如說,面對一些家庭條件較為困難的留守兒童,工作人員可以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包括學習用品的贈送以及衣物的添置,這些都能夠讓留守兒童感覺到還有人在關心他們,這樣才可以撫慰留守兒童有效的心靈,讓他們在未來可以更好的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356-01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有以下思考:
1.父母親的選擇題:要生活質量還是要孩子
這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和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有了問題又不能及時地發(fā)現和矯正,久而久之,造成這部分學生成績差、衛(wèi)生差、紀律差、不良習慣多、厭學傾向嚴重等諸多問題。他們的父母也望子成龍,除了定期匯錢,別的什么也不能做。處于成長時期的兒童不是有錢就能解決問題的,錢代替不了父母的關愛和管理。所以即使老師在做工作,再費力,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上不去。很多兒童陋習難改,最終,初中沒上完就踏上和他們父輩一樣的打工路。
2.臨時監(jiān)護人的選擇題:管不住還是不想管
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有祖父母來隔代撫養(yǎng)教育,往往意味著由文盲來撫養(yǎng)孩子;而托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fā)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品德方面。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遠離,無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在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以及行為示范方面缺乏應有的指導,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許多弊端,如縱容溺愛,重物質滿足輕道德教育,又因農村環(huán)境的特殊性,留守兒童在道德評價、行為習慣上極易發(fā)生消極變化。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沉湎于網絡游戲之中,或者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問題青年糾合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
3.學校的選擇題:用愛感化還是聽任自由
學校對這些留守兒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農村沒有寄宿制學校,學校只能管理在校這一段。放學后,他們的作業(yè)沒人督促和輔導,生活缺少約束和指導。這都是令學校和老師頭疼的問題。我認為,留守兒童已是農村教育中的一個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須綜合治理,方能解決問題:要幫助家長克服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遠視目光;學校要建立以村為單位的學習互助小組,幫助留守兒童搞好學習;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及時與他們溝通疏導,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品質,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解決一部分家長的后顧之憂,從體制上保證這群孩子順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4.社會的選擇題:包容并幫助改變還是聽之任之與己無關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制度
留守兒童的出現雖然在農民工之前就已經產生,但是隨著農民工的大量增加,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急劇增加。“2011兒童早期發(fā)展國際研討會”上的數據稱,在農村五周歲以下雙親外出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 40.19%,為2300萬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等7省0-5周歲留守幼兒均超過百萬人1。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農民工數量繼續(xù)增長。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2年4月27日的《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jiān)測報告》,2011年農民工總量達25278萬人,比上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其中,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增加528萬人,增長3.4%。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584萬人,比上年增加320萬人,增長2.6%;舉家外出農民工3279萬人,增加208萬人,增長6.8%。本地農民工9415萬人,增加527萬人,增長5.9%??梢钥闯?,舉家外出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的比例約為20.7%,仍有接近80%的農民工的子女留守在家。
一 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
留守兒童(left-behind children)近年來成為學者、媒體、大眾關注的一個弱勢兒童群體的名稱。留守兒童是未成年兒童的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務工經商,自己被留在家里(跟祖輩一起或親戚或者獨自)成長的一個群體。雖然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長短,回來探視的頻率,以及把孩子帶到流入地短暫居住,甚至長期居住等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的狀態(tài)可能產生變化,或者隨父母進城生活和學習變成流動兒童,或者父母返鄉(xiāng)而成為非留守兒童,因此,留守兒童的標簽身份和總體數量變動不居,被稱之為“動態(tài)留守” (呂紹清,2007)。
學者譚深總結了近十年的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并有把研究分為兩個階段,2002—2006年和2007年—2010年。第一個階段涉及了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為、道德、學習等各方面的狀況,提出安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隔代撫養(yǎng)等諸種問題,是關于留守兒童的全景式的描述研究。其中也有把留守兒童問題化、污名化的傾向。
2007年—2010年第二階段的研究就更加細化。從留守時間,留守兒童年齡組,母親角色的重要,問題化、污名化導致的“歧視知覺”,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維度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研究。很多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大多數是正常的,與父母沒有外出的兒童沒有顯著的區(qū)別,在各項心理健康指標的得分上無顯著差異。也調查分析了留守兒童和家庭的積極應對行為,認為雖然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來說是一個不利的事件,但“ 留守”并未直接作用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其間存在著其他的因素起保護作用。比如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親社會行為。此外,家庭也有積極地應對:利用社會資本和家庭策略等2。
第二個階段的研究就使留守兒童恢復到正常化的狀態(tài),更加客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留守兒童的總體生活壓力事件水平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他們仍面臨家庭結構的不穩(wěn)定和家庭功能缺失造成的巨大挑戰(zhàn),而這與家庭的行為選擇和制度政策的缺失密切相關。
二 微觀分析:家庭的結構和功能變遷
1.規(guī)模變小,功能弱化
家庭是社會中先于經濟、政治、宗教、教育等制度出現的最早的制度3。家庭通常是因著血緣或姻緣結合起來的群體,其結構形式有:未生育家庭,核心家庭,完整主干家庭,殘缺主干家庭,聯合家庭,隔代家庭等。近年來,中國的家庭戶規(guī)模持續(xù)縮小,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為主。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家庭的功能包括性規(guī)范功能、生產功能、社會化功能、情感功能、身份認同功能、保護功能、經濟功能等。雖然家庭只是實施社會化的場所之一,但是家庭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發(fā)揮的功能是無法取代的。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個首要群體,是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的場所。在家庭中,兒童進行角色模仿,男孩模仿父親,女孩模仿母親,一旦父親或母親不在身邊,兒童就無從模仿,造成角色缺失。此外,家庭如果缺乏穩(wěn)定的經濟和情感的保護,不能發(fā)揮其經濟功能和情感功能,兒童不僅可能因營養(yǎng)不良影響身體和智力發(fā)育導致學校表現不佳,更有可能缺乏愛、關心,產生與社會隔離、無助和迷茫的情感。這也是很多研究認為留守兒童是有某種問題的兒童的原因。
許多農村家庭中的父母親外出務工使原本規(guī)模小的家庭變得不完整而且松散,家庭近乎衰落甚至解體。有學者把農民工的家庭分居模式稱為“拆分型家庭”,指在城鎮(zhèn)的勞動力個人的再生產和在鄉(xiāng)土村社的撫養(yǎng)子嗣老弱在空間上的隔離(譚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