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帶有目字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反映人物優(yōu)秀品質(zhì):大公無私舍己為人視死如歸拾金不昧臨危不懼
3、帶有“鼎”的成語:鼎足之勢鐘鳴鼎食人聲鼎沸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4、帶有數(shù)字的成語:一干二凈兩面三刀四面八方五顏六色九牛一毛
5、歷史故事的成語:按圖索驥程門立雪班門弄斧兵不厭詐三顧茅廬
6、帶有一對反義詞的成語:大公無私承前啟后翻天覆地弄假成真舍近求遠
7、帶有一對近義詞的成語:千辛萬苦眼疾手快生龍活虎七拼八湊胡言亂語
8、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掩耳盜鈴亡羊補牢驚弓之鳥
9、表示心情的成語: 高興:興高采烈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心曠神怡沾沾自喜
以六年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成語王國之旅》的一節(jié)準備課為例,作為任課教師的我,應好好地進行反?。航處熢谛W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角色定位。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diào)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讓學生自己組織、主持活動,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但這不等于教師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師生雙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對話與交流。這是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首先,教師應制定學習活動的目標,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活動目標。目標的確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應當從當?shù)貙W生的實際出發(fā),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語文活動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
我當時預設本課的活動目標是:1. 通過上網(wǎng)、閱讀書籍、調(diào)查訪問等途徑,對成語有不同層面的了解。2. 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熱愛祖國成語的博大精深。回顧這堂課之始,我通過PPT.投影并強調(diào)了活動建議。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這種課型,學生們還比較陌生。如果我能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把這堂課的活動建議印發(fā)在紙上,派到學生們的手中,讓他們盡快了解本節(jié)課的活動目標,就既能讓他們明確本節(jié)課的任務,又能節(jié)約時間。
我在教學設計中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專題有:1. 成語來源的研究:⑴寓言故事⑵歷史故事;2. 組成成語的字數(shù)的研究;3. 與數(shù)字有關的成語研究;4. 帶有動物名字的成語研究;5. 與四季有關的成語研究;6. 帶有表揚意思的成語研究……而實際上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是:1. 幫助別人改正缺點的成語有哪些?2. 含有數(shù)字的成語有哪些?3. 成語在文章中有哪些妙用?4. 描寫人的外貌的成語有哪些?5. 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有哪些?6. 關于勸學的成語有哪些?7. 含有表揚意思的成語有哪些?8. 成語的來源是怎樣的?我當時只是把學生們的問題直接板書在黑板上(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就開始讓學生去選擇研究專題和分組。于是在學生確定研究專題的時候,便出現(xiàn)了一面倒的傾向。光在“選擇專題、自由分組”這個環(huán)節(jié)便反復進行了三次,很浪費時間。原因是大部分的學生選擇同一專題,而另一些專題門前冷落,有的甚至無人問津。
成語語約義豐,表意準確而生動,歷來是高考的重要考點。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每年成語題都會準時出現(xiàn),可見成語考查被看重的程度。而成語題得分率向來不高。不少學生覺得記憶成語耗時費力而又容易遺忘,花了工夫卻成效不明顯。確實,到了高三再死記硬背,一是時間不允許,二來不求甚解的生硬記憶也難以達到準確運用成語的最終目的。所以成語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靠平時積累。
成語是漢語詞匯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習用的具有固定性結構的詞組或短句,它是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約定俗成的。而且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于文語性質(zhì),所以成語中包含許多文言文知識。筆者嘗試在課本文言文學習中,穿插成語的學習和記憶,既有效積累了成語,又可利用成語作為反證,幫助理解與記憶課本文言知識,一舉兩得,效果很好。
一、從課文內(nèi)容分析中學習直接來自文本的成語
成語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古代經(jīng)典文獻,而我們的文言文教材往往選擇的正是此類作品,所以許多成語就出自課文文言篇目。學習《寡人之于國也》,了解了“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作的喻證,說的是“缺點或錯誤性質(zhì)相同,只是程度輕重不一”;學習《勸學》,知道了“青出于藍”出自“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所以此成語已有學生勝過老師,后人超越前人之義;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了解了“完璧歸趙”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此成語比喻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本人。
人教版必修五課文《滕王閣序》中包含的成語最多:物華天寶、物換星移、窮途之哭、白首之心、躬逢其盛、好景不常、起鳳騰蛟、人杰地靈、高朋滿座、鐘鳴鼎食、萍水相逢、老當益壯、窮且益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學完課文,也就掌握了一批成語。
二、在文言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成語
(一)文言詞語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組成成語的語素多為文言語素。所以成語的許多用詞保留了古義,這是對現(xiàn)代人的理解造成困擾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學習文言文時,有意識地引進涉及古義的相關成語,可以糾正許許許多多錯誤。
望文生義是成語運用中最常見的錯誤。所以筆者在教學《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吊”為慰問之意時,引入“吊民伐罪”;學習《氓》中“士也不爽,二三其德”的“爽”字為“差錯”時,引入“屢試不爽”;講到《勸學》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的“假”字為“借用”時,引入“久假不歸”……推廣到形影相吊、毫發(fā)不爽、因果不爽、不假思索、假公濟私、假手于人、比物假事……學生就掌握了一批成語的正確含義。只要正確理解了成語中文言詞的意義,避免了望文生義,對這些易錯成語的運用也就不再出錯。
不明白成語中的文言詞義,也就不明白成語的真正含義。還有一種常見失誤:寫錯成語用字。如莫名其妙、不可名狀的“名”字,欲蓋彌彰、相得益彰的“彰”字,食不果腹的“果”字都是學生易混易錯的字。在學習《游褒禪山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說出)者”,《勸學》“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清楚)”,《逍遙游》“腹猶果(充實)然”等句子時,有意識地指出含有這些字的成語的含義,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認準字形。
理解了成語中的古義詞,還可幫助我們體會成語的褒貶色彩。如從《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學到“鶩”是野鴨子之意后,引導學生思考“趨之若鶩”一詞,把人比喻為野鴨子,此詞自然帶有貶義色彩。從《師說》“吾從而師之”中學到“師”是“以……為師”之意后,可以理解“師心自用”是以自己的心意為師,即只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因而這也是貶義詞了。
(二)文言特殊現(xiàn)象
古今漢語詞法和句法有諸多不同之處,而古代漢語的特殊語法基本上在成語里都有所保留,這也是使現(xiàn)代人難以理解成語正確含義的一個因素。學習古代漢語的特殊語法現(xiàn)象時,穿插學習帶有這些文言特殊語法的成語,學生就容易理解得多。如:
通假字:由《念奴嬌·赤壁懷古》“早生華發(fā)”學習“春華秋實”,由《勸學》“雖又槁暴”學習“一暴十寒”,既記住了這些成語的含義,也記住了它們的字形。
文言特殊用法:由《寡人之于國也》“可以衣(名作動)帛也”學習“衣錦還鄉(xiāng)”,由《師說》“則恥(意動用法)師焉”學習“不恥下問”,由《陳情表》“則劉病日(名作狀)篤”學習“江河日下”等。
文言特殊結構:
賓語前置:從《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鴻門宴》“大王來何操”學習“人莫予毒、時不我待、唯利是圖、何去何從”。
狀語后置:從《張衡傳》“雖才高于世”“驗之以事”學習“脛大于股、持之以恒”。
被動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而君幸于趙王”“徒見欺”學習“受制于人、見棄于人”。
省略句:從《蘇武傳》“后隨浞野侯沒(于)胡中”“匈奴以(之)為神”學習“失之(于)偏頗、不以(之)為意”。
三、通過課文相關內(nèi)容的拓展學習成語
(一)時代背景
課本文言文產(chǎn)生的時代距離我們較遠,所以在教學時往往需要介紹作品的時代和寫作背景。此時,也是很好的滲透成語學習的機會。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介紹晉侯、秦伯同圍鄭的原因,可趁此學習“秦晉之好”,明確其泛指兩姓婚姻,而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或國家友誼;學習《氓》時,補充介紹“從一而終”“三從四德”等成語的出處與含義,對比突出《氓》中女子離開負心郎的勇氣與堅強決絕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下的可貴;學習《師說》,拓展到《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既了解了“好為人師”的貶義色彩,也更深刻地體會了韓愈提倡拜師學習的做法的勇氣。
(三)涉及典故
古人寫作追求典雅含蓄,語言精練準確。運用典故就是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而成語典故的內(nèi)容在課本文言文中也常有出現(xiàn)。如學習《滕王閣序》“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可說“高山流水”的故事,學生自然就理解了此成語之意。學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知道此典故常用于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就可以講講“功高不賞”的來源,將兩成語進行區(qū)別。
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成語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教師先要對生活中、考試中常見易錯成語和高中文言文課文篇目都有全面的了解,并進行整體規(guī)劃,在課文何處穿插、學習哪個成語,在單元中側重學習哪類成語錯誤類型都有預先的準備。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意識、有步驟地將成語知識滲透進文言教學中。
2.適度原則
文言文教學畢竟是以學習文言文為主,所以還需要把握適度原則,不能因穿插成語的學習而割裂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峨蹰w序》《陳情表》等一些課文涉及成語較多的話,可以用課后練習的形式要求學生梳理歸納。
3.反復原則
成語穿插在文言文學習中,是比較零散的,也就容易遺忘。隔一段時間應指導學生進行梳理歸納,如在一個單元或一冊書學完后應幫助學生進行分類整理,可按易錯類型:望文生義、范圍不當、褒貶不當?shù)确诸悺?/p>
關鍵詞:漢語成語 “狗”字成語
1. 引言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83)。成語指的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本文在這里討論的是四字帶“狗”字的成語的翻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動物成語。其中,與“狗”字相關的英漢成語也為數(shù)不少。由于英漢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在頭腦中的有關這些成語的理解不同,因此,要將這些成語的原意準確透徹地翻譯出來并不是容易的事。本文探討漢語“狗”字成語的英譯,旨在尋求如何盡可能準確翻譯這類成語涵義的方法。
2. 翻譯的過程
翻譯的過程主要分為理解和表達兩個階段。理解實際上是對源語言信息的解碼,而表達則是用目的語對源語言信息進行再編碼。也就是說,翻譯活動本身就是讀者對原文本的編碼進行解碼的同時進行再編碼的操作過程。理解,也就是解碼的過程,就是對原作的語言符號進行解讀,這正是進行翻譯操作的前提和基礎。
3. 漢語帶“狗”字成語的翻譯
漢民族是中華民族構成的主體,漢語成語普遍帶有濃厚的漢文化特征。并且,自古以來,這些成語都來源于大量的歷史典故和名人軼事,富有豐富的比喻意義,譯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其漢語成語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對其進行準確的翻譯。
3.1 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就是在不違背漢語語言的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成語的語言效果和文化色彩的方法,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使用直譯法,不僅保持了成語原有的特點,而且還豐富了譯文的語言。請看以下幾個例子:
(1) 狐朋狗友:(dirty dogs)
泛指一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yè)的朋友?!鞍崤欠?,調(diào)三窩四;氣的是他兄弟不學好,不上心念書。(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Angry with those dirty dogs who cause trouble and gossip upset,because Qing Zhong does not study hard or gave his mind to his books,and that is how the trouble start.或許譯者認為“狐貍”和“狗”這兩種動物臭味相投,勾結為朋友,譯者在這樣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礎上,用“dirty”一詞形容狗,顯而易見,我們很容易地可以將“dirty dogs”與“狐朋狗友”聯(lián)想起來,故而聞其字便知其意。
(2) 狗仗人勢:(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 backing)
狗依仗主人的威勢亂咬人。比喻假借權勢欺凌弱小?!拔也贿^看著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幾歲年紀,叫你一聲媽媽,你就狗仗人勢,天天作耗,在我跟前逞臉?!保ā都t樓夢》七十四回)譯文:“How dare you paw me? It is only for her lady’s sake and because you are old that I call you nurse,but 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 backing you are always making trouble. Today you have gave me too far.…”
譯者在以上幾個例子中便遵循了照字面意思,即直譯的翻譯手法。這樣,讀者看后會一目了然,根據(jù)其譯文也能將其還原到原來的漢語成語。以上這個例子充分表明了用直譯法翻譯此類成語的方便性、簡潔性。由此可見,在翻譯過程中,直譯法是比較通俗常用的翻譯手法。但是,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字含義極為豐富,因此,對于有些成語,不少讀者在看到這樣的翻譯后往往還是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這時候就不應該采取直譯法,而應該考慮采用意譯法。
3.2 意譯法
所謂意譯法,顧名思義就是重在將成語的意思表達出來,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刻意地摳字眼。即調(diào)整譯文信息的形式,把文化差異對異語交際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意譯法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拘泥于形式,尤其根據(jù)文本信息的背景和自己積累掌握的語言知識和額外知識對其進行翻譯,只要最終達到意義的傳遞,便是一個成功的翻譯過程。例如:
(1) 狗血噴頭:(pour out a torrent of abuse)
形容被罵得一塌糊涂。“范進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保▍蔷磋鳌度辶滞馐贰罚┐司湓挼淖g文為:Butcher Hu spat in his face and poured out a torrent of abuse.在這句話中,我們并沒有看到“dog”或“dog’s blood”之類的詞,而是用“torrent”一詞修飾abuse以此來表達被罵的程度之重,將這個成語的原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梢?,這個成語的英譯是作者根據(jù)成語的原漢語意思推敲翻譯而成的。
(2) 狗茍蠅營:(hustle about trying to make some profits)
像狗似的,像蒼蠅那樣逐臭。比喻到處鉆營,而且手段卑劣?!暗降坠菲埾墵I,依然逃不了圣明燭照。”(唐?韓愈):“狗茍蠅營,驅去復還?!弊g文:Those who hustled about trying to make some profits shamelessly were driven away but some of them came back again.
表面看來,狗茍蠅營一詞被譯者翻譯得面目全非,實際上,該成語的譯文并沒有背離它原本的意思,如果我們刻意地將其用直譯法譯出,可能遠遠不如用意譯法譯出的效果。
4. 總結
成語是語言的一部分,漢語成語豐富多彩,表達的內(nèi)容極其深刻。漢語成語的翻譯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艱難的工作。在翻譯原文時,不僅要注意原文與目的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充分考慮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一些詞匯的內(nèi)涵需要結合一定的文化來理解,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準確深刻地傳達漢語涵義。
參考文獻:
[1]李耕硯.淺談含人名的英語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和翻譯方法.科學報,2000年2月.
[2]吳敬梓.儒林外史.湖南人民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99.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育 成語教育 數(shù)學方法
1.概述
成語在漢語學習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成語的使用有助于高層次的語文認知學習和應用,在寫作上更能增進學習者對修辭的理解,進一步提升語文技能,所以其無論在閱讀還是在寫作各方面都是重要的基礎訓練。語言學者、辭書編輯者乃至作家都肯定成語擁有獨特的意象,它具有含義豐富而表達更為簡練的功用。
目前,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語水平高的人也越來越多,學習成語已成為具有較高漢語水平的國外漢語學習者越來越迫切的愿望。然而,成語對他們來說非常難,所以一般漢語水平能力測試都把能準確地使用成語列為達到漢語最高水平的標準之一。
2.對外漢語教育中成語教育的難點
2.1文化淵源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人使用的詞語,同本土文化有著較其他語種更為密切的關系。那些直接反映中國獨特文化的詞語就是漢語中的文化詞語。它們是獨特而又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記錄中國文化的載體。正是借這些詞語之力,相當部分的中國文化才得以保存,流傳。而漢語詞匯中的精華——成語更是來源于文化,來源于歷史。這就更提高了學習成語的難度。
2.2文化區(qū)域中語言的對比
在成語教學中,首先我們應該對成語進行漢外對比。漢外對比研究是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最早的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不管是在漢外對比的廣度上,還是在漢外異同的范圍上,基本上呈現(xiàn)出一幅漢外成語對比的全貌。其中涉及的外語有英語、俄語、法語、日語、韓語等。最多的是關于漢語與英語之間的對比,對比的內(nèi)容包括兩個民族所處的生活、生產(chǎn)環(huán)境、圖騰崇拜、風俗習慣、宗教、文學、歷史、語言、體育等方面。因此應該正確運用對比的方法從民族心理、自然環(huán)境、、特定歷史等四個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并概括出我國成語的特點。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即從目前在華的外國留學生的國別來看,以日韓等來自“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為主,對這些留學生來說,掌握成語較來自“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要容易得多,因為前者由于歷史原因受我國文化影響較深,甚至他們的母語中就保留了不少類似漢語的成語。比較來看,“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則沒有這樣的歷史淵源,甚至對成語的理解還要跨越文化的障礙,要建立成語特殊詞匯的概念,比如“狗”,在漢語中通常帶有貶義,而英語等拉丁語系中,卻帶有褒義,例如:“Love me,love my dog.”
另外,還要區(qū)分學習者的知識與文化層次,即使在中國人中,成語也不是常見于口語和書面語,因為成語更多地被知識分子所使用,讀的高品位的書越多,掌握的成語越多,使用成語的可能性才越大。所以留學生本身具有的文化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漢語成語的學習興趣和理解水平。由此看來,教授成語,要針對來自不同文化圈的學生因材施教,而且要根據(jù)學習者的文化程度決定教授的難易程度。
2.3了解中國的成語文化
成語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材料,而且是一種文化。只有在真正了解中國的文化源流的基礎上,才能正確使用和準確理解漢語成語,或從文化的視角透視成語中的各個要素。畢竟,漢語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智慧的高度結晶,其中濃縮著我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處世哲學,歷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
一般中級漢語學習者開始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成語、慣用語等參與表達,借以提升表達程度和效率。要想使學生完全領會并掌握其含義和用法并不容易,因此在中級成語教學中應對成語進行基本的分類(根據(jù)聽說讀寫的不同要求區(qū)別難易),講解其背景故事,提煉其四字組合的內(nèi)在規(guī)律(如四個字的固定排列對應關系:一三對應,二四對應),讓學生知道成語也有規(guī)律可循,并教會學生簡單有效應對的策略,從而使學生不再對成語感到畏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成語學習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讓英語學習者明確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所使用的不同的比喻主題及其原因。這些差異包括生存環(huán)境、風俗習慣、、歷史典故等的不同。例如:講解as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不用ox或bull而用horse呢?經(jīng)過討論后,教師再進行解釋:中國人一直以來喜歡用牛來耕種,而早期的英國人卻是用馬耕作。在生產(chǎn)過程中牛和馬起到了很大作用,人們也非常喜歡他們,所以在許多詞語中就出現(xiàn)了這些動物的名字。這樣,借助文化進行解釋,學生易于接受,也能舉一反三,很容易理解隨后出現(xiàn)的類似work like a horse(像頭老黃牛一樣干活)的句子。習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其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東部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另外,教師要關注那些在漢語文化中沒有對等詞的英語習語,并且使學生意識到,某些英語諺語和漢語成語、俗語在表現(xiàn)形式和含義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漢譯這些英語時,可借用與其喻義相同或相近的成語或諺語及俗語直接對譯。有些英語諺語雖然在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對的漢語諺語之間存在著某些差異,所比喻的事物也不一樣,但它們的喻義卻吻合,而且表達方式很相似,漢譯這些英語諺語時,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漢語成語意譯。有些英語諺語意在言外,語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僅從字面意義直譯成漢語,而不領會原文的具體含義及其效果,譯文就既不能表達意思,又有損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涵義。對于這種成語在翻譯時,教師應在漢語中尋找那些與原文喻義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語、諺語或俗語表達。這種成語也是最難掌握,最需要英語學習者關注的。通過對比,教師應讓學生意識到哪類習語會受到母語的正遷移影響,而哪類又容易受到負遷移影響,這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理解及掌握。
3.關于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采用正確的方法減少學生對成語的恐懼和對成語的誤解。
其一,從分析學習者所犯的錯誤著手,再依照學習者的偏誤類型提出教學建議,提升教學效率。對于成語意義的教學,不僅要講清成語的字面義,而且要講清隱含意義、引申義、比喻義、附加義等,使學習者全方位地掌握成語;對于成語語法功能和句法功能的教學,尤其是要加強句法功能的教學,因為句法功能是運用成語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中不能只注意成語意義而忽略了其句法功能。另外,要注意成語的搭配,教學時應盡可能向學生講解成語的典故,并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詞語間的搭配屬于一種語言的習慣表達方式,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組合。在成語的語義、語法教學外更進一步提出要教授成語的搭配對象。
其二,加強成語練習,使學習者運用自如。成語作為固定詞組,其使用情景有限,但隨著語言的不斷發(fā)展,成語在新的語境下會衍生出新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師應盡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使學生體會成語使用的語境,從而準確運用成語。
其三,為學生講授成語故事,提高學習趣味性。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小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抓住成語的這一特點,為學生講授成語故事。這樣一方面可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成語故事的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對成語的準確記憶。
4.結語
總之,在對外漢語學習成語階段,教學難度大大增加。目前的詞匯教學存在兩個極端:有的教師上課一味地堆砌生詞,學生不得其法、不明就里;有的教師則依賴學生自學,對生詞教學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學生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因此學生生詞水平難以得到實質(zhì)性的提高,課堂生詞教學效率低下。中級階段詞匯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生詞學習的意識和有效的習得策略,同時改變原有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提高自身在漢語課堂之外的自學能力,兩者結合,才能使得學習者的學習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