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文學教學中本土文化意識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間文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學的多樣性和地域性。當前,民間文學也是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以民間文學教學為媒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理論水平,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當前,特別是隨著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外來文化和思想不斷對民族文化和思想進行侵蝕和同化,這對引導大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都是不利的。因此,在這樣的形勢和局面下,必須要加強民間文學教學的本土文化意識,更好地挖掘民間文學的人文和思政功能,凸顯民間文學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引領和塑造作用,不斷加強民間文學教學改革,提升民間文學教學質(zhì)量,這也是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課題之一。就如何加強民間文學教學中的本體文化意識,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一、是以民間文學作品為媒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我國傳統(tǒng)民間文學是零散的、原生態(tài)的,傳承和發(fā)展的形式也比較傳統(tǒng)和古老,在傳播過程中,更多地借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名人軼事等文學方式來進行傳播。這些傳播方式,通俗易懂、易于傳播、容易流傳和保留,但是將民間文學引入高校教學中,卻存在著明顯的難度。主要體現(xiàn)為民間文學的理論不系統(tǒng),作品不完整、地域性太強等特點,這些都直接影響和制約著高校民間文學教學。就目前的民間文學教學體系來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nèi)容:理論體系、傳承史、研究動態(tài)、作品鑒賞和研究方法等五個方面,這種教學體系總體來講是研究性和理論性很強,但是對于高校在校生來講,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可讀性和趣味性。就湘西南文化來講,可能對本地域的學生會有一種親切感,可是對于其他地區(qū)的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極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尤其在當前,人們普遍熱衷于快餐文化和新媒體文化,民間文學這種原始狀態(tài)和傳播方式,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民間文學教學過程中,要想加強本土文化意識,必須要以民間文學作品為媒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要選取民間文學中那種趣味性強、易于接受的,類似神話傳說、民間機智人物故事等作品,比如:湘西南比較有名的“武陵井”的傳說,來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武陵井的傳說,在湘西南民間流傳很廣,據(jù)說武陵井位于湘西南武岡古城,原本只是一口長方形的水井,但是井水十分清冽可口,清澈見底,水量豐沛,四季不竭。相傳,忽然有一天,一名當?shù)氐霓r(nóng)民晨起挑水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井里面流出許多漂亮的桃花,這讓農(nóng)民大為驚奇。因為,井的周圍并沒有一棵桃樹,于是他聯(lián)想到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就堅信這口井與桃花源是相通的。后來,人們又在井的四周種植桃樹,如畫的景色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觀賞,武陵井的傳說也就這樣流傳開來。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游覽武岡時,特意到武陵井實地查看,并親自賦詩一首:“紅綻天桃綴小春,清深甘井艷浮新:東風閱盡嬌花面,不見漁人更問津?!边@也使武陵井的傳說更加神乎其神,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可以說,這些文學作品都是民間文學教學不可多得的素材,必須要不斷加強收集整理力度,并通過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間文學中的本土文化意識,提高民間文學的效果和質(zhì)量。
二、要立足當?shù)孛耧L風俗,促進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知識相結合
當前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對于湘西南文化的研究和回顧,割裂了文化產(chǎn)生的根源、土壤和社會民族因素,使教學總是在理論層面徘徊,無法深入系統(tǒng)的解析民間文學。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加強民間文學教學中的本土文化意識,必須將民間文學教學與當?shù)氐娜宋娘L情、民族特點、自然資源等緊密結合,特別是要與當?shù)氐拿褡逄攸c緊密結合,尤其湘西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充滿神秘色彩,通過當?shù)氐拿褡屣L俗解析,來進一步分析民間文學產(chǎn)生的根源和文化基因,更有助于學生們深刻領會民間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有利于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民間文學背后精神元素和文化含義。比如,湘西南文化中的踩門風俗,就很有地域性特征。湘西南的當?shù)剞r(nóng)民在修建房屋之后,要在大門安裝開始之即,舉行踩門儀式。踩門儀式開始之初,先將大門關閉,主人呆在屋內(nèi)不動,屋外選一名長者來踩門。長者手執(zhí)紅棗等物品。聽到屋外踩門人的聲音后,主人主動將門打開,恭敬地將其迎進屋內(nèi)。長者進屋后,口中念誦一些吉利的話語,然后將紅棗等灑向屋里的各個角落,祝福新居完事平安,財源滾滾,至此,踩門儀式也才宣告結束。除此之外,比如湘西南苗族的趕尸、蠱毒、落花洞女等民俗,也極具地域特點和民族特點。湘西南“趕尸”活動主要局限于山區(qū),以沅陵,瀘溪,辰溪及溆浦等地最為盛行,清朝時期尤其廣為流傳。趕尸人利用獨特的巫術,將那些客死異鄉(xiāng)的人的尸體運回家鄉(xiāng),入土為安,在趕尸的過程中,趕尸人利用獨特的巫術,讓這些死去的人可以隨著趕尸人一起行走,趕尸路途上還建有專門供這些趕尸人休息落腳的地方,趕尸人在趕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避開村莊和行人,據(jù)稱尤其不能聽見狗叫等等,這一奇特民俗的奇幻色彩也讓他成為很多驚悚電影的重要素材,讓更多人的知曉,雖然沒有科學依據(jù)證實趕尸活動的存在,但作為湘西南民俗的重要樣本,趕尸風俗還是在民間廣為流傳。邵陽綏寧的苗族四八姑娘節(jié)也十分有名。相傳,這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北宋時期楊八妹,此后逐漸成了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當天苗族人要吃黑米飯、喝燒米酒、唱大歌。同時,姑娘節(jié)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節(jié)”,他們在茶棚內(nèi)互對情歌,互訴衷情。此外,還有隆回花瑤的“打泥巴”,花瑤姑娘們在媒人到來之前,先準備很多濕泥巴,當媒人們喝到第四輪酒時,就開始往媒人們?nèi)幽喟停饺松砩夏喟驮蕉?,證明女方家里對這門婚事越滿意。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使民間文學教學更加生動直觀
當前,在民俗文學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學方式十分傳統(tǒng),基本上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的主動灌輸為主,師生之間缺乏溝通,教學方式平面化,這是不利于民間文學教學的。作為湘西南民間文學來講,很多傳說通過抽象的語言是無法描述的,只有通過直觀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們身臨其境,才能產(chǎn)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民俗文學教學必須要借助多媒體方式,將民間文學的相關知識直觀化、視覺化,給學生們理解接受民間文學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民間文學的重要脈絡和發(fā)展走向匯成圖表,利于學生們直觀地學習和了解民間文學的發(fā)展途徑。同時,可以通過播發(fā)與湘西南民間文學緊密相關的紀錄片,利用這些影像作品,更好地為教學提供素材。也可以通過播放林正英等以湘西南民間風俗為題材的影視劇,以此為媒介,激發(fā)學生對湘西南文化和民間文學的熱情,鼓勵學生們獨立自主的學習湘西南民間文學。綜上所述,民間文學是我國文學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高校文學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寶貴素材和資源,如果更好地發(fā)揮民間文學在塑造學生精神世界和道德操守過程中的重大作用,激發(fā)學生們學習民間文學、鉆研民間文學、投身民間文學的熱情,促進民間文學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和與時俱進,這是廣大高校文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作為民間文學教學來講,必須要加強本土文化意識,讓民間文學不僅僅作為一種文學方式,更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屬性和社會屬性,促進民間文學教學不斷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李姣玲 單位:邵陽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