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通過朗讀課文滲透環(huán)境教育
小學課文中許多描寫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風光。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好詞佳句,品味語言文字,豐富學生美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如,教學《泉城》一課,可以把這種美集中體現(xiàn)在朗讀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先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悟泉水的美,激發(fā)他們對濟南泉水的向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1)讀中找景,用“”圈出課文中描寫泉水的句子。讓學生比較直觀、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讀中找特點,用“―――”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話?這時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了,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描寫珍珠泉的這個句子,因為這句話把珍珠泉神奇的特點寫出來。”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描寫黑虎泉的句子,因為我似乎聽到了流水聲?!苯處熥寣W生想象當時的畫面,帶著這種感情讀讀句子,加上動作讀讀句子,加上流水聲讀讀句子,使學生心中對美的理解得到了升華,在讀中感悟了濟南泉水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
二、通過理解課文內(nèi)容滲透環(huán)境教育
對課文內(nèi)容與其進行一百次生硬的說教,不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長知識。
1.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多媒體課件滲透環(huán)境教育。
圖片、科教片、風光片等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情認識,讓學生欣賞、想象、對比。學生通過這種審美體驗,慢慢地內(nèi)化為自己對大自然的贊美和依戀,繼而產(chǎn)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如,利用《九寨溝》的插圖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高聳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斕的大小湖泊、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錯落的平湖瀑布。當學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會產(chǎn)生一種愉悅之情,這種審美體驗,繼而使其產(chǎn)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愿望。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溝的美景外,還有廣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他們會感嘆:地球,像母親一樣養(yǎng)育了千萬種生命,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一切。既然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那么,我們應該從小做起,愛護環(huán)境,美化環(huán)境,做一名環(huán)境保護的小衛(wèi)士。
2.抓住重點課文和重點語句,對學生滲透環(huán)境教育。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文章短小,語言隱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在教學中讓學生結(jié)合重點語句,說體會,加深理解?!笆裁炊紱]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边@里的“鋒利的斧頭”,不僅僅指的是人們砍伐樹木的工具,還包括人們的愚昧及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落后觀念、行為?!吨挥幸粋€地球》教學完后,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動筆寫寫保護地球的宣傳語。學生寫道:“除了腳印,什么也別留下;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為了我們的地球母親,請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廢水。”可見學生們的心肯定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幼小的心靈里油然而生出一個想法:保護地球吧!那是我們的家啊!
三、通過作文教學,有機滲透環(huán)境教育
環(huán)境教育滲透于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huán)境意識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次作文教學中有學生寫《假如我是環(huán)保專家》,其中寫道:“以前天是湛藍的,水是清澈的;現(xiàn)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渾濁濁的,許多飛鳥走獸不現(xiàn)其蹤跡,魚蝦之類少得可憐。假如我是環(huán)保專家,我首先處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個城市一天要埋掉數(shù)以千噸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爛,而白色污染幾千年都爛不掉。我想要發(fā)明一種藥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動分解,還給大家天之藍、水之清,讓飛鳥走獸能和人類協(xié)調(diào)共處?!蓖ㄟ^這次的習作教學,讓學生產(chǎn)生了保護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達出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
1.結(jié)合各種主題活動,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每年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3月22日是世界節(jié)水日,4月7日是世界衛(wèi)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有選擇性地利用這些綠色紀念日開展主題活動,就能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關(guān)鍵詞】教學 ; 感恩 ; 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24-01
現(xiàn)如今,感恩教育已成為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內(nèi)容
語文教材中所表現(xiàn)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zhì)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陶冶我們的精神。如,《三峽》讓我們領略到不同季節(jié)的壯麗景色;《觀潮》寫錢塘潮的雄偉景象,讓我們心潮澎湃,贊嘆不已,《西湖游記二則》讓我們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靈上的愉悅。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yǎng)育我們,如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國之恩
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從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課文中的眾多古詩文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
(四)社會之恩
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還要培養(yǎng)學生博大的胸懷,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老師》等課文中感受師恩,從《金盒子》等課文中感受友恩,從《驛路梨花》等課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xiàn)。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yǎng)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做貢獻,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篩選――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jù)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xiàn)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zhì)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等。
(二)情感體驗――感恩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1.在朗讀中體驗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fā)感恩情感的語段,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fā)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體驗
表現(xiàn)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會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壯麗;表現(xiàn)祖國優(yōu)秀兒女的課文,通過想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人物高尚品質(zhì)的認識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體驗
對表現(xiàn)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qū)θ祟惖囊饬x,體會地球?qū)θ祟惖亩髑槭遣豢商娲摹?/p>
(三)傾訴衷腸――報恩
關(guān)鍵詞:小學;作文;感情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299-01
小學生作文時,或“下筆無物”、 或生搬硬套、或憑空捏造、或?qū)α曌魉魅粺o趣。這是作文教學的一大難點。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激發(fā)學生寫作情感興趣、表露真情實感呢?筆者認為,生活中處處是習作素材,教師應主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尋找源于生活的教學題材,來激發(fā)學生愛寫作的情感興趣,讓他們在寫作過程中記錄點點滴滴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最平凡的真情實感。
一、循序漸進啟迪,誘發(fā)吐露情感
習作教學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課程。在習作教學中,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是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的情緒也就隨之高漲,對學習就會產(chǎn)生興趣。師生關(guān)系融洽,學生就敢想、敢問、敢說、敢寫、敢于吐露真情。寫作指導的過程與完成,需要教師友情般的循循“誘導”。通過教師的善誘、啟發(fā),才能將學生埋藏于內(nèi)心的話“導”出來。首先,“誘”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如,教學生寫一種家用電器時,我先讓學生夸夸自己家哪件家用電器的形狀最美麗。學生為了表現(xiàn)自己家里的財產(chǎn),愛說的興趣一下調(diào)動起來,情緒激昂。有的同學說:“我家的‘美的’牌空調(diào)機最漂亮,亮麗大方,冷暖兼顧……”;有的同學不甘勢弱地說:“說起漂亮,我家最近搬進的50寸液晶彩電才叫漂亮,扁扁的身材,露出平平的‘肚皮’……”學生一個接一個爭先恐后地踴躍發(fā)言。接著,再“導”出學生的真情實感。在學生說出家用電器的魅力后,進一步“說”出它的用途,以及人與它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學生在寫作時往往內(nèi)容不夠具體,三言兩語,起因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深刻,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追風捕蝶,過于膚淺。通過教師的循序漸進的誘導,能夠幫助學生挖掘出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一系列生活記憶,激發(fā)學生的潛意識,開拓學生的習作思路,使學生平時在生活和學習中所積攢的詞匯、觀察到的事物,重新組合,把說的話轉(zhuǎn)為文字表達,并在表達時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二、創(chuàng)設習作情景,流露真情實感
一千二百年前,落第的張繼行至蘇州住宿,觸景生情,寫下歷史上的一首好詩《楓橋夜泊》。這歸功于當時的環(huán)境影響,使得詩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流露。學生的習作練習也是只有處于自然、自由、自覺的情境之中,才能寫出好的作文。因此,老師應充分創(chuàng)設習作情景教學,利用多媒體,設置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擴散性思維,啟迪學生的習作思路,勾起學生對生活點滴的回憶,使學生的情感在特定情景氛圍的影響下,自然流露。
如,在教學《家鄉(xiāng)的變化》為題的作文前,因為本人愛好攝影,經(jīng)常利用業(yè)余時間,拍攝了以往人們的住房和各式家具,錄下長輩回憶當年苦難生活的言語等,并拍攝如今人們的普遍生活水平,加以技術(shù)上的組合,制成影碟片。在教學課堂上,把家鄉(xiāng)的變化再現(xiàn)學生的眼前。隨著影片的播放和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勾起了學生深刻的感觸,情感的江河漾起層層細浪。他們內(nèi)心激動不已,個個躍躍欲試,急于贊頌家鄉(xiāng)的變化。我適時引導他們要有的放矢,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歌頌家鄉(xiāng)變化,要有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感情。于是,家鄉(xiāng)情景在學生腦海了的涌現(xiàn),引出了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美妙作文。有的描寫了家鄉(xiāng)的路,由小路長大成機耕路、柏油路、水泥路,由衷歌頌了致富路;有的描寫了家用電器的更新?lián)Q代,由黑白電視機而彩色電視機、液晶電視機,并且深情地說:“知識改變了我的家鄉(xiāng),電視機已算不了什么,電腦都已涌入了千家萬戶……”,許多學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我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造福家鄉(xiāng),讓家鄉(xiāng)更加美麗。”的真情實感。
學生習作訓練,老師適時創(chuàng)設情景,有利于學生自己發(fā)掘生活素材,做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利于學生在字里行間表達中表露出自己的感情。
三、觀察體驗生活,抒發(fā)樸實情感
近幾年來,在寫作教學中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許多學生的作文言之無文,視角狹窄,素材單一雷同,很少能夠關(guān)注社會民生,很少能對生活有獨到的見解,很少能寫出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如果要追尋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因為部分老師著眼于讓學生應付考試,把作文訓練空間完全限定在語文課堂上;二是因為學生課業(yè)太重,無暇顧及周圍事物,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對周圍事物熟視無睹的習慣。
面對這種現(xiàn)狀,寫作教學該何去何從?趙謙翔老師曾經(jīng)倡導“綠色作文”的理念,“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大語文觀也告訴人們,“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言以蔽之,要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學的課堂。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實際操作呢?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活到底是什么,生活在寫作中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
一、引領學生走進自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
歷代大家,如,李白、杜牧、王維、李商隱、李清照、朱自清等,他們對大自然富于哲理的描寫與認識,都源自于作者對生活、對自然的觀察,都源自于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實踐活動?!懊涝醋陨睢保懊涝醋跃哂袆?chuàng)造性的勞動實踐活動”。每當人們吟誦“僧敲月下門”“春風又綠江南岸”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無不為作者用詞之絕妙生動而感嘆不已,這一切都源自作者對自然的滿腔熱愛。教師要敢于破除“封閉式”的教學秩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賞薔薇色的春天,金黃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跋笱缹毸笔降淖魑慕虒W使學生充滿“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別人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語)而走進大自然的學生則不然,春天的第一叢嫩綠,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蘋果林,冬天的鵝毛雪,無一不觸發(fā)他們的靈感,撩撥他們的詩情。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大自然的時候,寫起作文來也必定會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文思泉涌。反之,一味地閉門造車,憑空想象,是寫不出鮮活的作文的。
二、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拓寬學生信息渠道
寫作素材之一:學校生活。
學生對學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課堂上的啟發(fā)誘導、激勵表揚,課間的嬉戲玩耍、集體活動,無一不是寫作的素材。老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抓住契機進行引導,使這些情景在學生筆下生花。
(1)結(jié)合課文,發(fā)揮合理想象。可以利用課文,引導學生對有關(guān)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補充、擴展或接受。既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落實了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針對教材內(nèi)容以及課外閱讀,學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心得,有所感悟,有所借鑒,有所生發(fā),還可以仿寫、續(xù)寫。如,學完詩歌單元,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學過文言文也來篇文言作文,續(xù)寫課文《項鏈》,等等。比如,學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學生對他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感觸頗深,洋洋灑灑寫來,確是獲益匪淺;欣賞了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學生都仿照他的寫法,以日?,嵤率銓懻鎿辞楦?,讀來意味雋永。
(2)課間活動,多留心觀察積累。課間十分鐘的校園可謂是沸騰的校園,學生的周記不少都是反映課間文化的。課余的文體活動,都可以成為學生良好的寫作素材。可以用活動的趣味性,喚起學生表達的愿望。比如,一場籃球賽過后,有的學生從啦啦隊的角度去描寫,有的從場上球員的親身感受去體會,有的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對比賽做辨證的思考,有的卻避開激烈的比賽場面,寫賽后第二天自己從球場上靜靜走過時的回味……這些無一不讓人感受到學生身上爆發(fā)出的智慧的火花,透露出的寫作靈性。因為他們參加了比賽,觀察了比賽,真情實感就會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間。因為做到了言之有物,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可讀性極強。
寫作素材之二:家庭生活。
學生除上學外,其余的時間一般都在家庭度過。應該說擁有一個幸??鞓返募彝?,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性格和豐富的情感。只有性格健康,情感豐富,才可誕生佳作。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練習寫人的文章,可寫父母、親人;寫事的文章,可寫家庭趣事或家務勞動。當今社會父母與子女在感情上有時缺乏溝通,要經(jīng)常告誡學生,回家多關(guān)心體貼父母,干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組織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創(chuàng)設親情氛圍,為創(chuàng)作提供良好的素材。
寫作素材之三:社會生活。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在日常教學中有一些體會,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教學生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多聯(lián)想
我覺得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是豐富寫作素材的好方法。
毋庸諱言,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是枯燥和乏味的,因此,我經(jīng)常通過引導學生關(guān)注大自然的變化,這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我們學校的綠化比較好,校園里的各種花木特別多,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各種花在開放。我經(jīng)常在花草方面做文章。
早春的時候,草坪返青了,我在上課時告訴學生:“春天來了,草坪里的草都露頭了,下課去看看吧?!庇泻芏鄬W生下了課去草坪了。再上課我就問大家去看沒有。學生就會給我描述小草剛剛萌芽的樣子。我就提醒大家回憶以前學過的散文《春》里描寫小草的片段?;貞涰n愈描寫小草初萌的古詩“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和他們自己見到的情景作對比。學生的情緒被調(diào)動得差不多了,就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寫下來,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限。
秋天樹葉落了,又可以寫關(guān)于生命思考的文章。冬天下雪,可以引導學生搜集關(guān)于雪的散文古詩,如此等等。
大自然是一部奧妙莫測的大書,也是學生寫作素材取之不竭的寶庫。引導學生多觀察,多聯(lián)想,多思考,他們就會寫出漂亮文章來。
二.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時事,關(guān)注社會熱點的習慣
我有在課前和學生“聊閑天”的習慣。上課跨進教室后,我愛和學生扯兩句“閑話”:國家大事,明星八卦,作家趣聞,天氣,流行色等等。學生很愛聽,也會追問這些事的背景,原因。有時我們還會正兒八經(jīng)地討論一小會兒。這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他們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心生活,積極思考,凡事刨根問底的習慣。這樣寫文章時就不會材料陳舊,干癟空洞;也不會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材料豐富、新鮮,觀點新穎可以幫學生拿到“發(fā)展等級”的分呢。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勤思考,以讀帶寫
指導學生用假期等大段時間讀名著,然后組織讀書體驗交流會,給學生談體會,交流感受創(chuàng)造一個平臺。高一學期末學了《林黛玉進賈府》,我就安排學生在寒假里讀《紅樓夢》,并要求寫20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新學期一開始就組織了交流會,效果非常好。閱讀思考得多了,他們就會有寫作的沖動了。這樣讀完《紅樓夢》,我的學生也有可能寫出《赤兔之死》這樣的好文章來。
學生的閱讀當然包括精短美文。這些文章,我經(jīng)常要求學生精讀,仔細揣摩。加以必要的賞析指導之后,我會讓學生仿寫。比如學了《想北平》后,我要求學生仿寫文中老舍先生表達自己對北平深厚情意的段落。學生的熱情很高,寫的片段也很漂亮。恰巧期中考試時,考到了“故鄉(xiāng)情結(jié)”的作文,學生們的作文成績普遍不錯。
四.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形成文字
我經(jīng)常把學生的練筆在課堂上讀給同學們聽。既讓學生分享了美文,又帶動了其他同學。既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又樹立了榜樣。這樣的激勵很有用。
五.用作家們的鮮活事例激勵學生
學了《我與地壇》,有好多學生對寫作產(chǎn)生了興趣。這啟發(fā)了我。在后來的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給學生講述一些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像莫泊桑,像莎士比亞,讓他們明白寫作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堅持觀察思考練習,就能寫出漂亮文章。
六.批改作文時多鼓勵,少批評
批改講評學生作文時不要求全責備,要以鼓勵為主,多表揚長處,指出不足也要注意方式,讓學生體會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七.發(fā)揮教師的帶動作用
教師對寫作的興趣往往會帶動學生喜歡寫作。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那么對他的學生可能就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