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牛郎與織女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牛郎;織女;漢族;錫伯族;哈薩克族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0 ― 0110 ― 05
有關(guān)牛郎織女的傳說,在中國流傳千古,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芭@煽椗薄ⅰ懊辖?、“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稱為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在已有的文獻記載中,“牛郎織女”的年代最為久遠。早在西周時期,《詩經(jīng)》中就有關(guān)于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文獻記載。牛郎織女傳說中體現(xiàn)的男耕女織、兒女成雙的情節(jié)已經(jīng)成為古代中國民眾生活中被廣泛接受的文化模式。筆者認為少數(shù)民族牛郎織女傳說是漢族牛郎織女傳說影響的結(jié)果;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念也支配著牛郎織女傳說的發(fā)展。
一、漢、錫伯、哈薩克《牛郎織女》相關(guān)傳說的敘事傳統(tǒng)
伯、哈薩克《牛郎織女》相關(guān)傳說3篇,其主要篇目和內(nèi)容為:
漢族的《牛郎織女》①講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和織女結(jié)為夫婦,之后織女被王母娘娘帶走,牛郎帶著兩個孩子和妻子天各一方,化為牽牛星和織女星,每年七月七日鵲橋相會。錫伯族的《放牛娃和仙女》②講放牛娃在小鹿的幫助下與仙女格格結(jié)為夫妻,一天仙女格格趁放牛娃喝醉,帶兩個孩子飛回天宮給母親過壽,放牛娃在小鹿的幫助下來到天宮尋妻兒,而后又在妻子的幫助下攻破了岳母出的三個難題,但最終兩人還是被岳母大人拆撒。哈薩克族的《孤兒和仙女》③講塔則在庫特老太的幫助下變得英俊,并與天鵝仙女結(jié)為夫妻,國王試圖難為塔則來奪取仙女,塔則在妻子及妻子的兩個姐姐的幫助下攻克國王出的三個難題,消滅了殘暴的國王,與家人團聚,最終塔則被推舉為國王。
本文討論的牛郎形象是金榮華在《民間故事類型索引》400A的牛郎,此類故事類型稱為“鳥妻”(仙侶失蹤),金榮華先生概括如下:
一群以羽為衣的少女在池中或田野嬉戲,其中一人的羽衣被一名男子偷走。當(dāng)她們變鳥飛離時,失衣的少女無法變化同行,就留下成為那個男子的妻子。兩人生育子女后,妻子找到了以前所失去的羽衣,于是重新穿上,變鳥飛去,后來也來接子女同去。④
牛郎形象在漢、錫伯、哈薩克《牛郎織女》的相關(guān)傳說的文本中體現(xiàn)為:
構(gòu)成牛郎形象的元素在漢、錫伯和哈薩克民族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
1.牛郎的稱呼
漢族故事《牛郎織女》中牛郎的名字具有富于贊美的寓意。牛郎原本叫靈兒,因為日日夜夜與老牛生活在一起,天長日久,人們才叫他牛郎。在漢語中“靈”有聰明、靈慧之義;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的稱呼比較口語化,如小伙子、放牛娃。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中的稱呼具有表示其外貌特征的意思?!八t”的意思是禿子,因為塔則小時候是一個禿頭孩子。哈薩克族給男孩起名時,有以所生孩子的容貌而起名的習(xí)慣,如刻拉白拉(黑孩子)、阿克白拉(白孩子)等。①
2.牛郎的出生地
漢族故事《牛郎織女》表明了牛郎的具體出生地,即南陽城西的牛家莊,南陽位于今河南省西南部,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這說明河南南陽地區(qū)是中國牛郎織女傳說的流傳地之一;除此之外,這也說明了漢族牛郎織女傳說受到男耕女織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影響,傳統(tǒng)觀念傾向于安土重遷;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牛郎的出生地是“在錫伯人古老的家鄉(xiāng)”。這與錫伯族的遷移歷史有關(guān),錫伯族曾數(shù)千年生息繁衍在東北大地上,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準格爾之亂后,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qū)防務(wù),將一大批錫伯人調(diào)遣到伊犁地區(qū)。所以,新疆的錫伯族故事中所說的“錫伯人古老的家鄉(xiāng)”是指錫伯族祖先生活過的遙遠的東北地區(qū);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中牛郎的出生地沒有提及,這與哈薩克族的游牧生活、居無定所有關(guān)。
3.牛郎的外貌
漢族故事《牛郎織女》沒有提及牛郎的外貌;錫伯族和哈薩克族的故事中都把牛郎描述成英俊的青年。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的放牛娃“英俊”、“身材勻稱”;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中的塔則是個禿頭孩子,后來遇到了庫特太太,“老太太給他治好了瘌痢頭,體格也健壯結(jié)實起來了,臉上也有光澤了,漸漸長成了一個精明強干的小伙子?!毕膳吹剿敲从⒖?,對塔則產(chǎn)生了好感。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側(cè)重于牛郎的外貌描寫,這與他們長期生活在草原,受外物影響相對較大有關(guān)。
4.牛郎的主人
漢族故事中牛郎和主人有血緣關(guān)系,而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中沒有血緣關(guān)系。漢族故事《牛郎織女》中的牛郎和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的放牛娃是一個孤兒,“靠給人家放牛為生”;哈薩克故事《孤兒和仙女》中塔則的主人比較特殊,塔則也是一個孤兒,“為一個巴依放養(yǎng)牛犢”。“巴依”在突厥語中是“富裕的”,衍生出“老爺”、“貴人”之義,這涉及到了階級意識的層面。
5.牛郎的媒人
漢族和錫伯族故事中牛郎的媒人都是動物,而哈薩克族故事中則是老人。漢族故事《牛郎織女》中牛郎的媒人是老牛,老牛的前身是灰牛大仙,體現(xiàn)了道教文化的特點;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的放牛娃的媒人是小鹿;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中塔則的媒人是庫特老太,這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的家庭和社會中傳統(tǒng)的敬老美德。特別是年輕人,把尊重長輩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在哈薩克族社會,不論在什么場合見到老人,都要邊祝福、邊握手。①
6.牛郎遇見仙女的時間
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和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中牛郎遇見仙女的時間都在白天。與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不同,漢族故事《牛郎織女》中牛郎遇見仙女的時間在夜晚。牽牛織女的最早記載在《詩經(jīng)?大雅?大東》,詩云:“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逼渲兄挥袪颗P呛涂椗堑拿Q,后來的《牛郎織女》傳說增加了人物關(guān)系和故事情節(jié)。牛郎在夜晚遇見織女,可以看出漢族的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是由兩星發(fā)展而來的。
7.牛郎遇見仙女的地點
本文收集的漢族故事《牛郎織女》的采集地雖然在新疆,但這個傳說的類型來源于河南省南陽市地區(qū)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牛郎遇見織女的地點與漢族其他牛郎織女傳說異文不同,南陽地區(qū)的傳說中牛郎在茶豆架下看天上的織女,并通過坐老牛的車來到天上接織女下凡間成婚,想象奇特,這也與華夏民族最初的天人兩分的有關(guān),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不難推斷天人兩分的華夏傳統(tǒng)在河南地區(qū)遺存更多,體現(xiàn)在牛郎織女傳說中便是織女并沒有下凡洗澡,牛郎和織女也沒有直接面對面遇見,而是借助神牛的車,牛郎才得以上天接織女下凡。
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和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受到地域特色的影響,牛郎遇見仙女的地點都在山上。其中錫伯族故事中的描寫比較突出地展現(xiàn)了尋找地點的艱辛,同時描述風(fēng)景的語言極具詩意。這再一次表明了錫伯族的祖先歷盡千辛萬苦的大遷徙深深地烙在生活在新疆的錫伯族后代的集體記憶中。
走啊,走啊,走了好多日子,果然見到一座大山。啊,真是山連山,白云在山頂漂浮著。放牛娃翻越一個個山坡,繞過一座座險峰,登上第十座峰頂。他縱目四望,山頂上有一座美麗的湖泊,湖水像天空一樣湛藍,像鏡子一般明凈,在湖泊的周圍,盛開著各種鮮艷奪目的野花,一片片茂密的森林,郁郁蔥蔥,各種鳥兒振翅爭鳴,歌聲婉轉(zhuǎn)悅耳。放牛娃躲在湖邊的一株松樹的樹洞里,等待著七仙女的到來。
8.遇見仙女時牛郎的反應(yīng)
漢族、錫伯族和哈薩克族中的牛郎遇見仙女時的反應(yīng)差異較大。漢族故事中的牛郎是傳統(tǒng)文化中憨厚淳樸的農(nóng)民大眾的典型代表。故事的敘事傳統(tǒng)也相對含蓄委婉。
聽了老牛的話,牛郎夜里就鉆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臨走時,有一位仙女往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見那位仙女獨自來到玉池前,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她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她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里,她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里她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里,她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
漢族故事《牛郎織女》并沒有描寫牛郎見到織女時的心理活動,也沒有寫織女對牛郎的好感,但是織女決定下凡嫁給牛郎,這可能與漢族的女性身體禁忌的民間信仰有關(guān)。按照漢族女性身體禁忌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女人的身體是不可以讓陌生的男人看到的,如果被看到了,那么一般情況下就只好嫁給這個男人了。②
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對放牛娃的神態(tài)舉止描寫更加詳細,相比于漢族故事中的牛郎,錫伯族故事中的放牛娃更加開放主動,很有可能是受到印歐文化的影響。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要道,在絲綢之路上奔波的商旅主要是羅馬人、栗特人、月氏人和印度人。這些有著深厚印歐文化底蘊的商旅不僅促進了商品的交流,還將印歐影響烙在了這片土地上。
這時,放牛娃從樹洞里走出來,向惶惑不安的七仙女走去。他恭恭敬敬地向七仙女彎腰施禮,然后小心翼翼地伸手抓住了她那白凈的胳膊……
小伙子對美麗的仙女微微一笑,誠懇地說道:聰慧的仙女格格呀,我是一個凡間的庶民百姓,只因我倆前世有緣,今日奉天命在這美麗的湖畔與格格相會,請別嫌棄我這個窮苦的放牛娃,讓我們結(jié)為恩愛夫妻,白頭到老吧。
其中,放牛娃提到“前世有緣”,這是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錫伯族的較復(fù)雜,藏傳佛教傳入錫伯族地區(qū)始于元代。13世紀后期,元朝統(tǒng)治者由于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從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大力扶持藏傳佛教。
哈薩克故事中塔則遇見仙女時的反應(yīng)更加有趣。
小伙子一見姑娘的美貌就昏了過去,這時姑娘穿上了衣服準備飛走,當(dāng)她看到小伙子那么英俊,立刻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想和他聊一聊,沒有飛走。最后他們說著說著一個愿意娶一個愿意嫁。
仙女是由天鵝變的,塔則見到仙女的美貌就昏倒了,仙女也沒有害羞,反而主動留了下來。哈薩克族自古以來生活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受中原文化中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tǒng)束縛較弱。從遠古起哈薩克就崇尚人體藝術(shù),現(xiàn)在天山、巴爾魯克山、塔爾巴哈臺山、阿爾泰山一帶的哈薩克草原遍布著古代不少的藝術(shù)。③
9.牛郎的難題
漢族、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中牛郎的難題各不相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漢族故事《牛郎織女》中牛郎遇到的難題是王母娘娘下凡把織女帶走了,這一天正巧是七月七日。在道教神仙體系中,王母娘娘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間一切陰氣的首領(lǐng)。漢族故事中一共出現(xiàn)了四次“七月七日”這一時間標志。第一次出現(xiàn)在牛郎坐上老牛的車上天接仙女的時候;第二次出現(xiàn)在金哥玉妹出生的那天;第三次出現(xiàn)在王母娘娘帶走仙女的那天;第四次出現(xiàn)在故事結(jié)尾的鵲橋相會。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jié)又叫“乞巧節(jié)”,“乞”又是“七”的諧音。“七”在古代具有雙重的時空象征的神圣性。在時間意義上,“七”是象征生與死的生命循環(huán)的數(shù)字,象征著生命的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①
與漢族故事不同的是,錫伯族故事增加了岳母考驗女婿的情節(jié),哈薩克族故事增加了國王刁難塔則的情節(jié)。錫伯族故事和哈薩克族故事都有三個難題,是民間故事中的三次重復(fù)手法的一種表現(xiàn)。
錫伯族故事《放牛娃和仙女》中放牛娃的難題都與動物有關(guān)。如:讓放牛娃到北山頂上取回由一條三頭蛇精日夜守護的白寶石;到東山上取回由蜜蜂精把守的一朵牡丹花;到西山的猴子國取回他們的國寶金鐘。在完成這三個任務(wù)時,放牛娃在妻子的幫助下,與毒蛇、蜜蜂、猴子進行了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斗。這些情節(jié)反應(yīng)了作為狩獵民族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以及錫伯族不怕苦、不怕累、勤勞勇敢的精神。②其中放牛娃智取猴子王國金鐘的情節(jié)再一次體現(xiàn)了錫伯族的佛教信仰:
他照著妻子出的主意,在河邊了衣服,將河沿淤泥一把一把涂抹在自己身上,從頭到腳,均均勻勻地抹了一層,然后盤腿坐在河邊,雙手合十,半閉著眼睛一動也不動。大約過了一袋煙的工夫,有一群猴子蹦蹦跳跳地來到河邊游玩。它們看到河邊的這尊泥佛,都圍過來虔誠地跪拜,又一起跑去抬來了五顏六色的雕花彩轎,畢恭畢敬地把泥佛搬上了雕花彩轎,抬走了。
哈薩克故事《孤兒和仙女》中同樣是三個難題:把花斑石搬到宮殿;到西面森林里活捉老虎;找一件叫“好于一切”的東西。其中也涉及到了,如:塔則在搬花斑石時念到“比思米拉”?!氨人济桌笔且了固m教徒做事前念的祈禱詞,意為以真主的名譽。③
10.牛郎破解難題的助手
漢族、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中牛郎的助手都有動物。漢族故事中的神牛和錫伯族故事中的小鹿都會口吐人言,而且承擔(dān)的職責(zé)(指點牛郎娶妻、上天)又是完全一樣的。除此之外,兩個故事中都有動物報恩的情節(jié),牛郎織女傳說大力宣揚人性,歌頌人間真情。老牛和小鹿知恩圖報,成人之美,任勞任怨。漢族故事中牛郎在伏牛山上發(fā)現(xiàn)了病倒的老牛,便喂了它三天三夜,“每天清早采百花露水給老牛洗傷”。直到老牛的傷全好了,就跟著牛郎一道回了家。錫伯族故事中放牛娃救了被獵人圍堵的小鹿,再現(xiàn)了典型的狩獵民族打獵的場景:
有一天,小伙子趕著牛群來到離村莊很遠的大森林邊上,讓大牛小??絮r嫩的芳草,自己坐在一邊想著心事。突然,從森林里傳來雜亂的吵鬧聲,他抬起頭來側(cè)耳細聽,原來是烈馬的奔馳聲,獵犬的狂吠聲和獵人們的吆喝聲。這時,他又看見在不遠的草叢中有什么東西在蠕動,發(fā)出沙沙沙的聲音。放牛娃警覺地站起來,只見一只美麗的小鹿呦呦地叫著,一瘸一拐地朝他這邊跑來。
在放牛娃的幫助下,小鹿躲過了獵人的圍堵。為了感謝恩人的救命之情,小鹿告訴放牛娃如何讓仙女成為他的妻子。除此之外,錫伯族和哈薩克故事中牛郎攻破難題的助手都是妻子,每一道難題都有妻子的幫助,牛郎就照著妻子的吩咐做,一一化解了難題。
11.牛郎(和仙女)的結(jié)局
漢族故事和錫伯族故事都是愛情悲劇,最終牛郎和仙女無情地被拆散,天各一方。而哈薩克族故事的結(jié)局卻是皆大歡喜。不僅塔則和妻子沒有被拆散,而且塔則當(dāng)上了國王。
殘暴的國王被消滅了,人民舉國歡騰。人民親眼看到了塔則的才智,大家匯集在一起,讓他坐在寶座上,推舉他為國王。塔則備受人民的尊敬,他公正地領(lǐng)導(dǎo)著國家,使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與漢族和錫伯族故事不同的是,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中牛郎的對手是國王,不是神。這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是勞動人民對殘暴的剝削階級的反抗。塔則攻破了國王的難題,最終消滅了殘暴的統(tǒng)治階級,這一切都離不開仙女的幫助。仙女原本是天鵝,天鵝被哈薩克人稱為“天靈之鳥”和大自然的神物,哈薩克族有關(guān)天鵝的創(chuàng)世神話,哈薩克人認為他們是白天鵝的后裔,因此天鵝逐漸成了哈薩克族的圖騰崇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由漢族牛郎織女傳說演變而來的哈薩克故事《孤兒和仙女》,已經(jīng)打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思維和傳統(tǒng)習(xí)俗。
二、漢、錫伯、哈薩克族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文化品格
前文將漢族、錫伯族和哈薩克族牛郎織女故事中的“牛郎”分離出來進行了梳理和討論,我們看到來其背后深層的文化品格。有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地域緣帶關(guān)系導(dǎo)致民間故事共同性多。受地域影響,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較為相似。在新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處可以看到雄偉的山,清澈的湖,爛漫的山花,毛氈似的青草,看不完的飛禽走獸。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都勾勒了一幅壯美的自然景象;茂密的森林、一望無際沙漠、受傷的小鹿、成群的駱駝商隊、一座座直聳入云的險峰,這些自然萬物體現(xiàn)了獨特的地域特色。也正是因為草原狩獵民族廣泛接觸自然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他們的浪漫情懷。表現(xiàn)在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中,就是牛郎織女的直接濃烈的愛情描寫。
其二,在宗教和哲學(xué)方面,首先,漢、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中的仙女體現(xiàn)了原始宗教中的女神崇拜。仙女具備的各種神奇本領(lǐng),與我們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女神崇拜有很大關(guān)系。遠古人類都經(jīng)歷了母系氏族階段,由于女性在母系社會中的崇高地位和神秘的生育能力,產(chǎn)生了女神崇拜。考古資料表明:自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女神雕像遍布歐亞大陸。①
其次,漢族故事始終在儒釋道的傳統(tǒng)文化框架內(nèi),儒家哲學(xué)思想講究“中庸”之道,表現(xiàn)在古代藝術(shù)作品中的“和”。講究和諧,講究節(jié)制,不過分強調(diào)作品中的某一方面。我國古代藝術(shù)家的造型審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是崇尚“清淡”和“內(nèi)斂”。這就是為什么漢族故事中沒有關(guān)于牛郎的外貌描寫。同樣,“中和之美”還體現(xiàn)在漢族故事的結(jié)局。故事并沒有發(fā)展為一種徹底的悲劇,由此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鵲橋相會,寄托了人們無數(shù)的遐想。
與漢族故事不同的是,錫伯族和哈薩克族故事更多地受到本民族的影響。錫伯族故事中放牛娃三次的難題都與動物又關(guān),是錫伯族薩滿教的體現(xiàn)。錫伯族的薩滿教屬于原始宗教范疇。錫伯族先民崇拜自然物、自然力以及圖騰物,相信萬物有靈。如錫伯族故事中放牛娃吃了大桃子,便有了神力,一路披襟斬棘到達天宮。哈薩克族故事中的塔則則是借助真主的保佑,每次破解難題前都念出伊斯蘭教徒做事前念的祈禱詞“比思米拉”。
其三,不同民族故事體現(xiàn)了人類情感的共性――愛情和親情。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不絕如縷,牛郎織女故事所折射出來的不僅是相親相愛的愛情理想,同時也包括階級社會中婚姻講究“門當(dāng)戶對”的社會規(guī)則。喬叟說過“愛情是不受制約的;一旦制度想施,愛神就會振翅遠走高飛;愛神和其他諸神一樣,也是自由自在的”。漢族和錫伯族故事中的婚姻悲劇蘊含著中國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講究門當(dāng)戶對”的婚姻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思維。也正因為如此,牛郎和織女超越了門第的愛情成就了這個傳說一道閃亮的光輝。另外,牛郎織女故事普遍滲透著親情的溫暖,如漢族故事中玉皇大帝聽到金哥玉妹的哭聲,產(chǎn)生了憐憫之情,于是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日相聚一次。再如哈薩克族故事中仙女的姐姐看到妹妹的信物時,激動地流淚。玉皇大帝和仙女的姐姐本是神仙,人們把神仙人格化,人情化,體現(xiàn)了人們對親情的歌頌,親情是超越民族和時空的,是人類共同的情感。
其四,在民俗方面,織女決定嫁給牛郎的可以被看作是人類早期婚姻習(xí)俗的折光。我們發(fā)現(xiàn)牛郎織女傳說中牛郎和仙女的結(jié)合方式,通常是男子得知仙女到湖邊洗澡,通過拿走仙女的衣裳而與她結(jié)合,我們稱之為沐浴成親母題。這一母題與人類早期婚姻習(xí)俗密切相關(guān)。在我國古代,高C是掌管愛情和生育的神,為了氏族的興旺,我國古代各氏族均要舉行祭高C的儀式②?!吨芏Y?C氏》云:“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合之?!惫糯栏逤常選在春天的水畔,“令會男女”即男女狂歡。
三、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魅力
一個簡單的故事,如何有持久的吸引力?
我們認為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牛郎織女傳說給后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牛郎出身卑微,無父無母,孤單零落。這樣的身份使他之后的經(jīng)歷更具戲劇性。首先,廣闊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在牛郎的出身。牛郎在獨自放牛的時候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他們幫助牛郎和仙女結(jié)為夫婦,從此牛郎的命運開始改變了。其次,闊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在追妻情節(jié)上。這又是一次人間的力量和天上的力量的較量。身為凡人的牛郎如何能對付神仙岳母?不同民族的故事在追妻這一情節(jié)上可謂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想象力極其豐富。最后,廣闊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在漢族故事《牛郎織女》的結(jié)局。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鵲鳥搭橋飛渡天河,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第二方面,牛郎織女傳說傳達了一種信念,一種勇于突破現(xiàn)實生活限制,追求幸福的情感。漢、錫伯、哈薩克族牛郎的形象,無論他們是以道德還是宗教作為基點,傳說都傳達了這樣的信念:雖然牛郎出生卑微,但是他仍然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并且他敢于突破束縛,勇敢地追求幸福。善良的窮小子娶上了美麗的仙女,正義者打敗了殘暴的統(tǒng)治階級,這又何嘗不是廣大民眾的心愿?可以說民眾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支配著牛郎織女傳說的發(fā)展。結(jié)局的皆大歡喜賦予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更多向往,而悲劇的結(jié)局更使牛郎織女的愛情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中哈薩克族故事《孤兒和仙女》傳遞了一種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故事利用宗教滲透在傳說中,讓一切故事的發(fā)生成為可能。每當(dāng)塔則念出伊斯蘭教徒做事前念的祈禱詞“比思米拉”時,總會有奇跡發(fā)生,轉(zhuǎn)危為安。最終塔則打敗了殘暴的國王,領(lǐng)導(dǎo)著國家走向富強。從一個禿頭孤兒到與仙女結(jié)為夫婦再到國王,塔則的傳奇經(jīng)歷無不受到的推動。
與七夕節(jié)相關(guān)的故事篇【1】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yīng)做他的妻子?;楹螅@煽椗懈?,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dān)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與七夕節(jié)相關(guān)的故事篇【2】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fā)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辟地時,因為當(dāng)時地上沒有五谷,它將天倉中的五谷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后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yǎng)蠶、繅絲、織綢緞技術(shù)。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征。
與七夕節(jié)相關(guān)的故事篇【3】據(jù)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yǎng)蠶業(yè)和絲綢業(yè)。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蠶絲產(chǎn)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shù)。盤古開天發(fā)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yǎng)蠶、繅絲、織綢技術(shù)。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guān)系。由七夕節(jié)衍生出的乞巧風(fēng)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懔《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據(jù)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dāng)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jù)此可知,南陽位于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fēng)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1、是可以的,關(guān)于七夕節(jié)傳說人們自然會想起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只有一對刻薄的兄嫂,兄弟分家后,牛郎只要了一頭老牛。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與偶然下凡來到人間的仙女織女結(jié)為夫妻,二人從此過上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還生育了一雙可愛的兒女。
2、王母知道了織女私自下凡的事情,勃然大怒,派了天兵天將把織女帶回了天上。牛郎看到后,披上老牛遺留下的牛皮,用扁擔(dān)兩頭分別挑起兩個孩子,緊緊追趕著織女。即將要追上的時候,無情的王母拔下頭上的簪子劃出一條銀河,將牛郎和織女分隔在兩岸,不能再相見。人們非常同情牛郎織女的遭遇,就連喜鵲也為他們打抱不平,后來許多的喜鵲相約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銀河上駕起一座橋梁,讓牛郎織女走上橋梁互相見面。從此便有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七夕鵲橋相會。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天河相望,七夕相會,并沒有能夠滿足牛郎織女,他們想要的結(jié)局并不是這樣的,他們想要的是簡簡單單,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在他們第101次相會時,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全世界的喜鵲來這里為他們搭建一座橋,他們并沒有來,因為殘暴專制的王母娘娘施了法術(shù)。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的兩端,非常的著急,心中都在想一個問題喜鵲怎么還不來?深夜了,牛郎織女相見之時只剩兩個時辰了,這時,牛郎不能在等了,他猛的往前一飛,可天河實在是太寬,波濤實在是太洶涌了,牛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沖破天河,反而被擋了回來,還受了傷,織女明白了牛郎的心思,便與牛郎一同施法,想破了王母娘娘的陣,可王母娘娘施的法術(shù)太厲害了,他們沒有一丁點兒辦法,怎么辦呢?織女著急的哭了。
這時,王母娘娘帶托搭李天王的兒子金吒來了,金吒文武雙全、才華橫溢、貌色出眾,在人間是很難找的。王母娘娘費盡口舌的想讓孫女織女回心轉(zhuǎn)意,可織女一點兒也聽不進去。這時,王母娘娘對織女看了兩眼,織女似乎被控制了一樣,朝著金吒走去,金吒笑了,但牛郎和孩子們卻哭著喊著想讓織女回頭,織女像沒有聽見似的:依然決然的往前走,正好走到了金吒的懷里,這時,牛郎講起了他們以前的故事,他說:“織女,你回頭吧,難道你忘記了我們在人間的生活嗎?那三年中,我耕地,你織布,還和孩子們一起嬉戲……”說著,說著,牛郎的眼淚下來了,織女也被感動了,她離開了金吒的懷抱,回到了牛郎的面前。
兩個時辰過去了,牛郎和織女并沒有分開,而是抱在了一起。原來,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感動了王母娘娘,她撤走了天河,讓織女去享受自己所要的幸福,同時,喜鵲們也復(fù)活了,它們在牛郎織女的面前擺了一個大大的愛心,這個愛心代表著牛郎織女的愛永恒。
六年級:扯淡de青春
2、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等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3、牛郎織女的傳說始于《詩經(jīng)·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钡挠涊d.《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dāng)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注:橋)以渡織女也?!惫适乱殉醪叫纬?并與七夕習(xí)俗相結(jié)合。
4、孟姜女的傳說起源于《左傳》杞梁妻拒絕齊侯郊吊,遵守禮法的記載,后來加上《檀弓》的“齊莊公襲莒于奪(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雛型.漢·劉向《列女傳》(四)記:“齊杞梁殖戰(zhàn)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庇痔疲ㄘ冬h玉集》記“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筑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笨芍@個傳說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傳說中已改名為孟姜女和范喜良。
5、梁祝的故事最早見于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記載了梁、?!岸藝L同學(xué)”、“同?!钡墓适隆M硖啤堊x的《宣寶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到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又增加了英臺不解帶,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