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雕刻與雕塑的區(qū)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石雕藝術 陵墓石雕 藝術
一、雕塑藝術的特點
雕塑藝術是三維空間的藝術,是立體的藝術,有寬、有長、有深度,這是雕塑藝術最根本的特點。
(1)雕塑的根本特點是立體造型。即用三維空間的體積,表現(xiàn)某種形象和節(jié)律,達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雕塑是“詩”,不適于敘事,只適于抒情,宜于象征,象詩一樣要求概括集中,一以當十,以少勝多,集中、凝練,雕塑更接近于音樂和建筑。可以說雕塑是造型藝術中的詩。
(3)雕塑因其高度概括,往往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標志。如美國“自由女神塑像”、前蘇聯(lián)“工農(nóng)聯(lián)盟雕像”。雕塑立于通衢大道,帶有“強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提高的藝術,又是普及的藝術;既是古老的藝術,又是現(xiàn)代化的藝術。
二、雕塑藝術的語言
(1)物質(zhì)實體性的形體,以及因形體變化而造成的光影。
(2)具象與抽象。這主要是指表現(xiàn)手法,也就是雕塑作品表現(xiàn)的是否具體,以具體的形象雕塑來表達情感的具有具象性,反之,以注重形體動作來表達微妙的情感的,具有某種象征意味的,實際是比較概括的、抽象的表現(xiàn),它只是給人一種韻律、一種調(diào)子、一種隱約的感情,這種更接近建筑和音樂的則是具有抽象的內(nèi)涵。
(3)雕塑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圓雕和浮雕兩種類型。它們是按所占空間和形象的突顯程度而劃分的。圓雕是形象凌空而且可從四面觀賞的雕塑,它的形式特征表現(xiàn)為三維的以藝術為中心點的立體形象。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深淺不一、凹凸不平的不同形象的雕塑。它的形式特征是凹凸對比的半立體式半平面形象。除此之外,按照材料的不同,題材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風格等等的不同,雕塑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式,但圓雕與浮雕是最常見的劃分方式。
三、欣賞石雕藝術
欣賞雕塑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問題中展開:
1、雕塑藝術的體積
雕塑藝術是體積的藝術、體積的美、體積的感受,紙也有三維即長、寬、高,但沒有體積的感覺。體積對于雕塑的重要性是從外表就能展現(xiàn)出來的,人們最直觀的就能夠看到一座雕塑的體積,這種美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來自于雕塑本身的體積的語言,三維的感覺也是一種體積美得體現(xiàn),雕塑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就來自于給人的這種空間美。
2、雕塑藝術的韻律
雕塑作品的藝術性并不僅僅在于具體的人或者事物的模仿,主要是通過雕塑作品所特有的體積的感覺給人們帶來一種鼓舞,另外這種藝術感還給人們帶來極強的韻律感和分量。欣賞一個雕塑作品最需要的就是通過體積的相互轉(zhuǎn)變,形成這種韻律感,這是欣賞雕塑作品的最基本的語言。
3、雕塑藝術的影像
通常人們會感覺到,在黑夜看到雕塑的影子,給人很飄渺的感覺,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特點在大庭廣眾下是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到得,在靜靜的夜里,光線不會多變,可以看到雕塑立體的輪廓,這種影像會給我們更多的感受,因此雕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很注重這種影像。
4、雕塑藝術的主題
任何藝術都要有中心,有主次安排,關鍵的地方要明顯地表現(xiàn)。繪畫當中為了突出強調(diào)的部分,多用紅色、白色等,就是素描也要用強烈的線條,明暗對比,來強調(diào)主要部分。雕塑不以顏色強調(diào),而用體積組織雕塑的突出點。如米開朗琪羅《掙扎的奴隸》其沖擊力的三角形體;埃及法老的頭部;中國佛像手勢的位置等均是如此。
雕塑藝術語言與繪畫、攝影、建筑藝術語言有很多相同之處,概括如下。
教師:雕塑與繪畫、攝影的區(qū)別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間里用物質(zhì)材料創(chuàng)造出實體形象,而繪畫、攝影都是在二度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平面形象。欣賞繪畫和攝影只能用視覺感官去觀察,而且觀察的角度也受到局限。雕塑作品則不然,因為是立體形象,可以觸摸,加上視覺感應,能夠喚起欣賞者更多的藝術想象,產(chǎn)生獨特的藝術審美效果。另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體性,欣賞者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結合周圍的環(huán)境來一并欣賞,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動、逼真的藝術魅力。雕塑作品的凝練與集中和它的概括性,是其與建筑藝術區(qū)別的最顯著特征之一。
雕塑藝術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這方面應引起重視。
雕塑作品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是我們對雕塑藝術欣賞要特殊注意的重要問題。這里以中國雕塑加以闡釋。
四、陵墓石雕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分布于地面的為了配合地面建筑而制作的石雕和石刻比較常見,這種位于地面的石雕往往規(guī)模也比較大,氣勢恢宏。而地下的石雕,是位于墓室內(nèi)部的石刻和石雕,主要是以浮雕的形式出現(xiàn),像有一些石畫像,畫像磚等等。
陵園石雕有兩個主要的特點:首先,陵園的石雕一般都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帶有其特殊的寓意,服從于陵墓整體的思想氛圍;其次,陵園的石雕多是神化的形象,或者是理想化的。
陵園石雕按照題材分的話可以分成儀衛(wèi)性和紀念性兩類。儀衛(wèi)性題材的石雕都是按照一定的禮儀來設計的,通常是有些神獸,華表等等。而紀念性的石雕一般是為了紀念已經(jīng)過世的人而修建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戰(zhàn)功的六匹愛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駿”。為它們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寬2米以上,其形體略小于真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馳,著重體現(xiàn)馬的勇敢、馴良的特性和充滿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嚴謹寫實,刀法簡練,結構準確,比例合適,形體渾厚,富有立體感,整體效果概括簡明,極為生動傳神,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使其享有盛名。國外也有類似的陵園雕塑。例如梅迪奇陵墓雕像《夜》,大理石雕像,米開朗基羅為梅迪奇家族的陵墓所作。佛羅倫薩巨頭梅迪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地前后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為這座陵墓制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chuàng)作盛期最后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晝》與《夜》和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梅迪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暮》與《晨》,這是脫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兑埂肥且粋€身材優(yōu)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征著黑夜的降臨,枕后的面具則象征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jīng)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參考文獻:
[1] 楊先謨. 水族石雕藝術初探(續(xù))[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2] 蔣定文. 現(xiàn)代藝術墓碑設計漫談[J]. 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4(03)
[3] 呂墩墩. 第七屆深圳雕塑雙年展——特別研究藝術家個體的當代藝術文獻展[J]. 美術文獻. 2012(03)
[4] 程一峰. 雕塑制作經(jīng)驗與雕塑創(chuàng)作[J]. 美術向?qū)? 2012(02)
[5] 劉園. 第二次綻放[J]. 中華手工. 2012(07)
[6] 肖宇窗. 大足石窟的文化取向[J]. 美術觀察. 2012(06)
一、取材于自然,蘊含自然美
長期以來,中華民族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支配之下,與自然界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人民依附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取材于自然的中國文化。因此,我國傳統(tǒng)的雕像也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無論雕像材料的選擇還是雕像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人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與西方以石雕為主的雕像藝術不同,我國的雕像則是以土、木、石、金屬、竹等自然材料為主,在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主的基礎之上,我國人民對土的特點了如指掌,因此,土不斷地被人民加工、淘洗、雕塑成型,與水混合,成為秦磚漢瓦的主要材料,同時也制成了許多精美的陶器,成就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時代。木制的雕塑在古代的雕塑中也最為常見,古代的房屋多為木質(zhì)結構,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里木是“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木制雕塑受到人們的歡迎,經(jīng)久不衰。石材相比較土木較難雕鑿,漢代以后大規(guī)模的進行雕鑿,雕鑿出許多的佛像,但后來逐漸被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屬的雕造藝術以青銅為代表,雕造出許多像《馬踏飛燕》這樣傳神的作品。同時,傳統(tǒng)雕像的內(nèi)容大多是對自然物象的再現(xiàn),體現(xiàn)出清新自然的自然美,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動物的雕造,從早期的陶器時代開始,到青銅時代以及后代各代帝王的建筑雕塑和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活靈活現(xiàn)的動物形象為這些器物房屋添上了諸多的靈氣,使其更具有自然美,如雄獅、猛虎、烈馬、飛龍、忠狗、以及各種奇異的靈獸等,這些雕塑是自然與人類的完美結合。
二、注重寫意空間,具有含蓄美
中國美學向來注重“意象”的創(chuàng)設,這一審美理論影響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影響著雕像的雕鑿,中國的雕像更加注重對想象空間以及象征藝術的處理,讓觀看者可以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與想象。如,《馬踏匈奴》就是一件注重寫意空間的大型石雕,用一整塊巨石雕刻成人和馬,馬的胸部特別的寬大,肋骨的位置也不正常,馬頭也特別的大,但是四肢卻是非常細小,馬的其他的部位也只是近似于真實的馬。但是,當我們站到這個巨大的雕塑前時,卻不禁被其雄渾的氣勢所震撼著,巨大的馬頭似乎訴說著勝利者的威嚴,正好與馬下縮成一團的匈奴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雕像看起來活靈活現(xiàn),將一代英雄霍去病的英勇表現(xiàn)的恰到好處。再如盛唐時期的舞俑,這些人物雕塑或者有寬大的蝴蝶型翅膀的衣袖,或者有輕薄絢麗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她們衣袖有的翻飛有的舒展,裙裾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旋轉(zhuǎn)有的搖曳,在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舞俑所著的衣袖間就仿佛看到了許多的舞者在眼前翩翩起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極具含蓄美,使得雕像如詩如畫。
三、多種手法并用,極具靈活美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fā)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zhàn)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tǒng),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fā)揮藝術天才,并且同樣也形成傳統(tǒng),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fā)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筑(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并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范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qū)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jīng)規(guī)儀軌的種種規(guī)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WWW.133229.COM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xiàn)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chuàng)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xiàn)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于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tǒng)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于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xiàn)的莊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jīng)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jīng)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fā)揮它們作為建筑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wèi)性裝飾品,用途在于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質(zhì)”,在雕塑上加彩(專業(yè)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xiàn)能力。現(xiàn)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tǒng)。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后,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xù)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chuàng)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隊伍的骨干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tǒng)治者,自然也統(tǒng)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xiàn)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jié)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jīng)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xiàn)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后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xiàn)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zhì)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chuàng)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準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于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xiàn)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fā)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xiàn),只追求表現(xiàn)物象,因此發(fā)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xiàn)自然),形成了高
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jù)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jīng)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xiàn)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xiàn)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xiàn)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準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xiàn)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zhì)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準確,質(zhì)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準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tài)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fā)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fā),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jīng)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鋸埬酥磷冃蝸韽娬{(diào)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xiàn)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xiàn)代雕塑一反傳統(tǒng)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chuàng)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lián)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jù)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并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保ā洞呵镌罚脑紩r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fā)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nóng)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xiàn)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yōu)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zhuǎn)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fā)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zhì)、生活條件、地理環(huán)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xiàn)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nèi)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nèi)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fā)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fā)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fā)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并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xiàn)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tǒng)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wèi)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tǒng)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
風格上必然強調(diào)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tǒng)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tǒng),卻少有后一系統(tǒng)的風格特征。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chǎn)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nèi)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于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chuàng)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西方雕塑發(fā)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zhàn)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tǒng),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fā)揮藝術天才,并且同樣也形成傳統(tǒng),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fā)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筑(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并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范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qū)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jīng)規(guī)儀軌的種種規(guī)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xiàn)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chuàng)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xiàn)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于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
這是它孕育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tǒng)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于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xiàn)的莊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jīng)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jīng)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fā)揮它們作為建筑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wèi)性裝飾品,用途在于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
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質(zhì)”,在雕塑上加彩(專業(yè)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xiàn)能力。現(xiàn)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tǒng)。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后,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xù)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chuàng)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隊伍的骨干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tǒng)治者,自然也統(tǒng)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xiàn)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jié)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jīng)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xiàn)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后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xiàn)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zhì)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chuàng)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準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于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xiàn)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fā)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xiàn),只追求表現(xiàn)物象,因此發(fā)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xiàn)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jù)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jīng)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xiàn)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xiàn)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xiàn)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準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xiàn)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zhì)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準確,質(zhì)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準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tài)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
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fā)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fā),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jīng)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夸張乃至變形來強調(diào)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xiàn)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xiàn)代雕塑一反傳統(tǒng)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chuàng)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羧ゲ∧故F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lián)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jù)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并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
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保ā洞呵镌罚脑紩r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fā)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nóng)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xiàn)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yōu)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zhuǎn)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fā)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zhì)、生活條件、地理環(huán)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
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xiàn)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nèi)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nèi)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fā)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fā)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fā)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并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
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xiàn)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tǒng)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wèi)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tǒng)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diào)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tǒng)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tǒng),卻少有后一系統(tǒng)的風格特征。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chǎn)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nèi)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于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chuàng)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chǎn)大量屬于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jīng)規(guī)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
【關鍵詞】火車站;廣場雕塑;公共環(huán)境標識
環(huán)境雕塑不再僅僅是雕刻家的工作,而是由城市規(guī)劃師、建筑設計師、環(huán)境設計師和雕刻家共同完成的。環(huán)境雕塑的創(chuàng)作不再是只注重自身的藝術性和雕刻家主觀的完美,取而代之的是滿足大眾的審美心理和空間環(huán)境基礎上,將環(huán)境雕塑和城市空間有機的融合,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而存在。本文主要從環(huán)境雕塑內(nèi)涵和功能、設計標準、在公共標識下作用、意義等方面,論述了火車站廣場雕塑對公共環(huán)境標識的重要性。
一、環(huán)境雕塑內(nèi)涵及功能性特征
1.內(nèi)涵
雕塑是一種感染力較強的造型藝術,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較多的與建筑環(huán)境相融合,并依托周圍的環(huán)境為來表現(xiàn)雕塑與環(huán)境的互補關系,使建筑與雕塑協(xié)調(diào)一致。環(huán)境雕塑在空間環(huán)境中是獨立的,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美化環(huán)境與所處空間環(huán)境進行協(xié)調(diào),來傳達一種特定的思想感情,使觀賞的人在欣賞其藝術表現(xiàn)力的同時,也能感覺到雕塑的主要功能,可將人帶入三維立體空間享受視覺效果和觸覺效果大餐?;疖囌镜袼苁浅鞘械袼芤环N,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重要的載體、旅游參觀景觀,可以全面的反應城市特色和歷史文化,也可以突出社會主流文化成就。環(huán)境雕塑是構成城市景觀的主要素,其具有濃厚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強大的語言表達功能。
2.功能性特征
環(huán)境雕塑在與周圍的環(huán)境是相協(xié)調(diào)的,而且形式多樣,但是在這些環(huán)境雕塑中,只有那些具有獨特、新穎、內(nèi)涵深刻、能夠反映出環(huán)境特色的雕塑才能吸引欣賞者得眼球。在城市環(huán)境雕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必須強調(diào)雕塑的特色,詮釋出雕塑的主體及所在場所的重要意義。火車站雕塑作為公共環(huán)境標識性雕塑,是城市景觀中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的展現(xiàn)當?shù)氐臍v史文化及城市特色?;疖囌咀鳛楣残詧鏊?,不僅僅是城市形象的標識,還要求它必須有深遠的寓意,通俗易懂的功能,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火車站雕塑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做到形象優(yōu)美、鮮明。
二、火車站廣場雕塑在設計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設計火車站廣場雕塑的時候,必須考慮廣場周圍的環(huán)境及城市環(huán)境,將城市環(huán)境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及人生的日常活動與廣場雕塑結合在一起,重視環(huán)境與廣場雕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還要結合特色建筑進行設計,做到廣場雕塑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在設計時,要注重雕塑的比例及尺度,把火車站廣場雕塑與周圍的建筑比例和人群尺度聯(lián)系一起,并說明人的尺度關系,使空間比列和尺度聯(lián)系在一起;火車站廣場雕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疖囌緩V場雕塑是與建筑的協(xié)約關系調(diào)節(jié)空間,使空間人性化。火車站廣場雕塑設計作為城市空間景觀一部分,憑借其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及其絢麗多彩的材質(zhì)傳達出雕塑的內(nèi)在功能,就像訴說昨天的故事,使其成為人與環(huán)境的介質(zhì)。
三、火車站廣場雕塑在公共標識下的作用及意義
1.作用
火車站廣場雕塑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征,它有著其獨有的藝術形象及三維立體特征,將人類深層次一項功能及強大的意向信息傳達功能表現(xiàn)出來?;疖囌緩V場雕塑可以使人們領會到場所中的意義。雕塑家在設計的時候?qū)⑺獋鬟_的思想內(nèi)容、主體精神融入到雕塑中去,使雕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將其意向信息以實物的形式融人到環(huán)境中;火車站廣場雕塑將三維實體特征和建筑結合在一起,構成城市空間要素。環(huán)境雕塑的空間形態(tài)是一種有著自己獨特魅力的空間形態(tài),空間環(huán)境作為其配景,來表現(xiàn)雕塑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環(huán)境雕塑的空間形態(tài)就是空間形態(tài)與特定思想的統(tǒng)一;火車站廣場雕塑與其他的環(huán)境景觀相比較有其獨特的魅力是空間審美的標志。它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材質(zhì)、各異的造型將原本平淡、寂寞的空間變成宜人的空間。它是美化城市空間的手段,也是增添火車站廣場動力的要素;火車站廣場雕塑是有其獨特內(nèi)涵的,是將人們的情感、審美感及人類的思想通過具象的雕塑表現(xiàn)出來,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去體味雕塑中的精神,并使其與人們的思想融匯在一起。
2.意義
火車站廣場雕塑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以具象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古典環(huán)境雕塑,以抽象的形式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的環(huán)境雕塑,使人們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態(tài)中感受著不同時期不同派系的雕塑作品傳達出獨特的內(nèi)涵。雕塑相較于其他藝術有著不同特征,雖然本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但是從傳遞的精神及應用造型的手段來看是有差別的。純正的藝術只是表達作者的特定的思想及情感等精神因素轉(zhuǎn)變成實體形象供觀賞者認知,并不用考慮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創(chuàng)作的過程受雕塑家自身的觀念及規(guī)律制約。而環(huán)境雕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除了需要考慮其不同審美接受者群體的審美傾向因素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它所處的城市空間與雕塑的相互影響。這種外在的形體特征正是環(huán)境雕塑作為一種。因此,環(huán)境雕塑具有公共審美性和空間環(huán)境性雙重特征。雕塑和公共空間內(nèi)其他的建筑物相比較,能夠使人更親近,不僅有社會價值、藝術與美學價值,還有一種給人以獨特思想的價值。
四、結束語
隨著城市雕塑的數(shù)量的增加,對環(huán)境雕塑的質(zhì)量要求越來越高,要求雕塑不僅要滿足其功能需求,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城市雕塑由原來的單一逐漸發(fā)展成為多種形式的功能?;疖囌緩V場雕塑作為城市雕塑的一種,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著。火車站廣場雕塑有了新精神內(nèi)涵和藝術魅力,不僅能夠提高當?shù)氐奈幕肺缓铜h(huán)境質(zhì)量,也使整個地區(qū)充滿活力,變得人性化,以其最好的姿態(tài)不斷的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 溫洋主編.公共雕塑[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