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運動技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感知覺在泛化階段中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開端,在體育運動中學習各種技術和戰(zhàn)術都是從感知開始的。這個時期教師講解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示范要正確,力求熟練準確,輕快優(yōu)美,使學生開始就對動作的感覺上產生興趣。教師講解動作要領是,應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圖片、實物等工具使學生的知覺對象處于運動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思維在泛化階段中,是初步感知某種具體形象實物基礎上的概括,是以感知事物為基礎進行初步概括的結果。這個階段是教學講解并示范完畢,學生模仿并想象、思維的過程,主要包括:分析與綜合。在泛化階段中,分析與綜合處在一個較低級的思維水平上,對動作要領的掌握是一個初級的水平,動作不協(xié)調等現象普遍存在;比較。由于各種動作技能掌握的不夠完善,學生應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動作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自己的動作要領,盡快掌握正確動作;抽象、概括和具體化。在泛化階段中,很難做到思維的抽象、概括和具體化,學生對新動作的控制力等方面還不夠完善,各種動作技術還會出現多余動作。第三,記憶。在泛化階段學習中,感知過的事物和思考過的動作所產生的印象并不會全部消失,雖然動作技能各方面還未達到正確的動作定型,但其中的一部分要領在人腦中保留下來,以后的學習中和一定條件下,這些保留下來的動作技能還會在頭腦中重新反應出來,參加到后來的心理活動中去。泛化階段的記憶過程一般比較淺顯,只是粗略的記住動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時還會出現遺忘現象。第四,注意。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在泛化階段學習中,教師應反復示范并且反復講解動作要領,強調技術動作的實用性及它的魅力所在,激發(fā)學生的無意注意。一方面,促使學生在有意學習動作的情況下記住動作并盡快地完成動作。另一方面在教師反復講解示范過程中促進學生無意的觀察或感知到某個技術動作,為分化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運用兩種注意相互轉換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例如:兒童學習游泳初次下水后不熟悉水性,有些膽怯,怕嗆水,怕別人笑話,但由于認識到游泳可以鍛煉身體,又有實用價值,于是為這個間接興趣所吸引。最后還是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范,克服困難,堅持下水學習,掌握動作要領。
2分化階段的認知過程及教學方法
第一,感知覺在分化階段過程中,由于所學的動作初步建立起動力定型,這時適當的提高或降低學生的差別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學生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在教師講解動作要領時,在關鍵的地方提高音調、加重語氣。在示范時,關鍵動作適當放慢或加大用力程度,以便學生能更好的了解什么是關鍵的要領和動作。還可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目的是使學生更清晰的感知動作的幅度和發(fā)現,為達到動作的自動化打下基礎。例如:在體操前滾翻教學中,采取四步教學法。(1)兩手扶地,兩腿蹬地。(2)屈臂低頭,含胸提臀。(3)前滾時后腦、肩、臀部一次著地。(4)最后抱小腿團身呈蹲撐。目的是使學生清楚的感知各個部分的動作要領并初步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第二,思維在分化階段中是逐步感知到某種形象的具體事物基礎上逐漸加以概括的過程。教師仔細的講解并示范每一動作要領后,學生回憶并想象整個動作,然后逐漸實現自己新的動作。(1)在分化階段中的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是在思考中把一整個動作要領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個別屬性,并把各個部分或個別屬性聯合為一個整體,逐步提高到高級分析綜合水平的過程。(2)比較在分化階段中要做到與泛化階段相比較,錯誤動作與正確動作相比較,自己的動作與教師動作相比較,從而促進動作技能的發(fā)展。(3)抽象、概括和具體化在,分化階段這一過程有所體現,與泛化階段相比較,學習動作技能的過程也會找到一些共同屬性,將這些共性的東西相聯系,從中應用到具體化中去。例如腳背正面踢球和腳內側踢球的助跑、大腿的蹬擺都是一樣的動作,只是觸球部位不相同。教師示范在思維活動中可以適當舉出學生易犯的錯誤動作,將錯誤動作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逐步移除,盡可能的建立并實現動作的正確性。第三,記憶。在分化階段學習中,學習過的動作有很大一部分會作為經驗在人腦中保留下來,在以后的學習或練習中還會在頭腦中反映出來。分化階段對于記憶過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會為長時間的記憶效果打下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示范中反復強調動作要領及正確性,對學生易犯的錯誤采用恰當的語言將其糾正,從而達到學習動作的最優(yōu)化狀態(tài)。第四,注意。分化階段中,學習動作技能主要以學生有意注意學習為主,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精講多練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主要集中到糾正錯誤動作,逐步消除動作的緊張及牽強、多余、錯誤的動作,從而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教師一方面要改進教法,一方面要提醒學生認真學習。應向學生說明,運動學習即是體力的也是智力的持久的勞動,既要學習感興趣的東西,也要學好暫時不感興趣的東西。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學生在自己獨立完成某些練習的過程中,就會逐步感到興趣和愉快。此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用以自我監(jiān)督,自覺地、主動地克服主觀分心和客觀干擾,以保持注意的穩(wěn)定性。
3自動化階段的認知過程及教學方法
第一,感知覺在動作達到自動化階段由于大腦皮層對所學動作已經建立起正確的動力定型,學生能更好的感知動作之間的區(qū)別并能較好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教師對正在練習的學生可采用語言、信號等有意識的強化刺激,使之成為有意識的動作,從而進一步改變動作質量,使動作更加完美。這一階段,教師在講解示范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動作的理解,為下一動作技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思維。自動化階段中,思維是已經感知到某種具體事物并概括總結的階段。學生經歷了泛化階段、分化階段的學習過程所達到動作的自動化階段,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通過真理、實踐去檢驗,從而運用到實際動作技能中去的過程。(1)這一階段思維的分析與綜合是在經歷了由泛化階段、分化階段基礎上而達到的高級的分析、綜合的水平。(2)比較,是經過了不同觀點、不同角度而取得的重要的動作。(3)抽象、概括和具體化,都是在泛化階段、分化階段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并舍棄其非本質的屬性,將本質的屬性作為其學習的重點,并把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認識應用到具體的特殊的事物上。在自動化階段的動作示范中,教師要將整個動作完整、流暢的展示出來,并伴有音樂或拍子,將優(yōu)美的動作過程呈現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去。第三,記憶。在動作達到自動化階段主要以長時記憶為主,學生可以無意識的流暢優(yōu)美的將動作展示出來。在動作示范中教師要強調動作的舒展度及面部表情等方面,并要求學生經常復習,將完美的動作長時間的形成記憶。第四,注意。在自動化階段,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師講解要系統(tǒng)、連貫,深入淺出,示范要突出關鍵,動作完美。正確的去運用無意注意組織教學活動,并采用比賽形式的練習手段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4結論
摘 要 射擊項目是一項以技能為主的運動,射擊運動員除了要具有過硬的射擊基本功,還要具有十分穩(wěn)定的賽前心理調控能力。受射擊比賽新規(guī)則的影響,在射擊競賽過程中,對射擊運動員的心理水平有強大的要求。然而在運動員長時間精力集中的狀態(tài)下,難免會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因此射擊運動員比賽心理問題是目前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提高射擊運動員心理調控能力,進行心理咨詢輔導,以此提高射擊運動員比賽心理調控能力。
關鍵詞 射擊比賽心理 心理調控能力 抗壓能力 賽前心理訓練
射擊運動員由于其自身運動項目的不同,要求運動員自身要具備非常過人的心理素質。為此,在射擊運動員之間激烈的競爭中,盡管運動員自身的實力是獲得勝利重要的因素,但是運動員心理承受水平更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1]。在緊張的射擊運動比賽中,運動員自身的臨場發(fā)揮水平是賽前心理培訓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射擊強度的合理與賽前心理培訓是確保射擊運動員比賽中正常發(fā)揮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文章中筆者針對射擊運動員賽前心理調控能力進行了研究。
一、射擊運動員進行賽前心理調控能力提高重要性
(一)有助于幫助運動員穩(wěn)定情緒
射擊運動在比賽的過程中需要長時間的瞄準,如果運動員在瞄準期間注意力不集中,會對射擊成績造成影響。因此為了保證設計運動員在比賽時能夠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賽前心理調控能力則十分重要。射擊運動員在比賽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二)有助于促進運動員臨場發(fā)揮
射擊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天氣、心理、運動場地等等,其中心理調控能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2]。進行合理的賽前心理調控訓練能夠有效的促進射擊運動員的臨場發(fā)揮水平,幫助運動員在比賽時迅速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因此,在比賽開始之前提高運動員進行心理調控能力有助于促進運動員臨場發(fā)揮。
二、提高射擊運動員比賽心理調控能力策略
運動員心理調控能力的訓練即針對運動員大腦進行專業(yè)的訓練,利用第二信號系統(tǒng)將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功能提高,從而合理分配運動員器官與思維,對人體的生理機能進行影響,幫助運動員的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進行循環(huán),幫助射擊運動員在比賽中發(fā)揮最佳水平[3]。
射擊運動不僅僅考驗運動員的運動技能水平如何,同時也是考驗運動員面臨緊張比賽的一種平穩(wěn)心理狀態(tài)??v觀整場射擊比賽,運動員無論年齡大小、運動年齡長短,其在比賽中的心理調控是共同面臨的問題。運動員在比賽的過程中勝負欲是隱藏在其心中的魔咒,經常出現在運動員比賽的關鍵時刻。造成運動員勝負欲過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運動員對于比賽結果期待值過高,導致心理情緒負擔過大;平時在訓練過程中心理沒有進行合理的調整,將勝負欲看得過重兩種。究其根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射擊運動員的心理調控問題。因此,運動員在比賽前要合理調整自己的情緒,提高自身的比賽心理調控能力。
(一)通過不斷的實踐演練提高心理素質
射擊運動員情緒的穩(wěn)定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演練進行提高的,也就是常說的“游刃有余”。教練要針對在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進行模擬情況演練,對射擊運動員的心理調控、情緒進行鍛煉,幫助射擊運動員熟悉場地狀況,提前適應比賽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狀況,保證運動員在比賽時的心理情緒穩(wěn)定。同時運動員通過不斷的實踐演練,也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反應能力,保證運動員在比賽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意外,也可以有充分的應變能力進行解決。
(二)提高射擊運動員的控制能力
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要提高運動員自身的控制能力,采取針對性的控制訓練技術,對運動員進行心理引導與調節(jié)聯系。運動員作為比賽的主體,其自身的控制能力是確保射擊比賽正常水平發(fā)揮的重要步驟。
(三)提高運動員自身的心理素質
由于射擊運動在比賽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決定了比賽的結果,為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要提高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水平,訓練運動員的注意力。運動員只有做到注意力集中,便能夠以超常的心理素質,在比賽中發(fā)揮最佳水平。
(四)訓練運動員的抗壓能力
一個優(yōu)秀的射擊運動員在比賽時要具有超常的心理抗壓能力,不論面對什么場面仍然能夠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比賽。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50米步槍射擊冠軍杜麗為例,杜麗在比賽時心理上已經承受了奧運會比賽首日無緣金牌的壓力,然而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杜麗仍然憑借自身優(yōu)秀的射擊水平、超常的心理素質打破奧運會射擊記錄,獲得金牌。由此可見運動員自身具備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對于比賽來說十分重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射擊運動是一項十分考驗運動員注意力的心理素質的體育項目,射擊運動員在比賽時其自身的心理調控問題十分重要。為此射擊運動員在日常訓練時就要提高自身的心理調控能力,通過進行實踐演練、提高控制能力、提高心理素質、訓練抗壓能力四個方面進行提升,從而促進射擊運動員比賽心理調控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單雪 射擊運動員心理技能訓練的實證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4,06:72-74+82.
【關鍵詞】 心理技能;訓練;中長跑;運動員
在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競技體育的普遍性越來越高,競爭也隨之變得越來越激烈,而心理素質也漸漸成為運動員是否可以獲得比賽優(yōu)秀成績的關鍵。越來越多的體育事業(yè)工作者都不得不開始面對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除了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提高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和技術水平之外,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的開發(fā)、調整和利用也變得尤為重要?,F階段大多數體校的訓練中已經把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訓練、技術水平訓練以及心理狀態(tài)訓練放在平等重要的位置上。心理狀態(tài)的訓練已經逐漸成為體育教學完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心理技能訓練的作用
心理狀態(tài)的訓練是指使用特別的方式和手法來幫助運動員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機能,通過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來調整和控制自己的運動技術。這是一種具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的對運動員身體和心理施加影響的過程。
相對于運動員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其控制自己技術水平的關鍵因素。心理素質可以有效地調整和恢復自身已經消耗掉的身體能量值和心理能量值。如果說現階段運動員的心理素質不夠,那么他就沒有辦法去有效地控制自己,即便他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優(yōu)秀的技術水平,也會因為心理狀態(tài)的不足而受到制約。在同樣的情況下,超出常理的生理活動能量值也會對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會讓運動員心理緊張,導致肢體無法正常伸張,對比賽的成績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心理活動過于強硬或者是過于脆弱都會對運動員的動作產生影響,使運動員無法正常控制自己的身體力量,最終心理和動作沒辦法協(xié)調過來。任何一項工作任務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下的,要想把工作任務完成好,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心理活動達到了適合的水平,才能把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完好地展現出來。
二、心理技能訓練的分類
1.行為主義理論與方法。將行為主義學習建立在心理技能的訓練之上,通過一些簡單的放松訓練、身體的反饋訓練和系統(tǒng)的抗敏感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有效地控制運動員身體上的不適應性。要充分利用行為主義的這些方法,它對調整和控制運動員的不安情緒等各方面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具有很大的幫助。
2.認知理論與方法。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幾種訓練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有表象的訓練、集中注意的訓練、設置目標的訓練、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的訓練。它主要強調的是人的認知能力與行為方式和情緒的調整是相關聯的,當運動員調整好認知能力行為和情緒也將隨之變化。這幾年開始,認知訓練逐漸在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認知的訓練可以從根本上調整運動員頭腦中對事物不合理或者錯誤的認知,進而消除運動員心理以及行為上的一些不恰當的反應。
三、心理技能訓練在中長跑項目中的應用
(一)在中長跑項目訓練中加入心理技能訓練
1.訓練環(huán)境變換法。根本字面的意思,這個所謂的訓練環(huán)境變換法就變得非常好理解了。適當地進行訓練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大大減少運動員的精神審美疲勞。長期面對同一個訓練環(huán)境,很容易使運動員產生一種視覺和身體機能上的疲勞。如果經常給運動員變換訓練環(huán)境,就能刺激運動員的大腦和心理機能,使身體機能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得亢奮起來,減少舊環(huán)境帶來的疲勞,最終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效果。比如,當運動員在室內進行長時間的訓練,大腦皮層將會感覺到非常壓抑,致使運動員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一種疲憊感,提不起精神繼續(xù)訓練。這時候可以使用環(huán)境變換的辦法,把訓練場地更換到公園的大草坪或者是田間小路等等視野比較開闊,環(huán)境比較清新的地方,這樣運動員便可以在新的訓練環(huán)境下產生新的心理反應,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少壓力、放松心態(tài),在愉悅中完成長距離的項目訓練。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2.轉移注意法。顧名思義,所謂的轉移注意法,就是訓練運動員對注意力的控制,讓運動員把現階段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面,讓感官隨著注意力的轉移而轉移。比如,由于長時間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容易產生疲勞,如果是在田徑場上訓練,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運動員身上,如果是在田間小道訓練,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前方的花草樹木等物體身上。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大腦和身體的疲勞感,適當的放松會為之后的訓練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在中長跑項目比賽期間運用心理技能訓練
1.針對環(huán)境的心理訓練。針對環(huán)境所進行的心理訓練中包含著比賽場所和比賽時間的具置、天氣、比賽氛圍、生活方式等等。比賽之前教練員應該模擬比賽環(huán)境,讓運動員提前適應比賽環(huán)境,如果可以的話,直接把運動員帶到比賽場所進行賽前準備更好。教練員還要根據比賽的現實情況和比賽氛圍對運動員的心理進行相應的訓練及調整。
關鍵詞: 心理暗示;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7-112-02
一、前言
隨著本次世界杯預選賽中國未能出線,中國足球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凸現出中國足球存在的種種問題,尤其暴露了中國足球目前缺乏后備人才的現狀。要想在激烈的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必須具備高度發(fā)展的專項技術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fā)揮在很大程度上又與運動員的意識、心理控制能力、情緒穩(wěn)定等心理素質發(fā)展不可分割。因此在足球比賽中,要求運動員不僅要具備全面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及良好的對抗技術和靈活多變的能力及較高的競技戰(zhàn)術水平,而且還要具備最佳的競技心理狀態(tài),在比賽中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所謂足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是指,在足球訓練和比賽的實踐中,教練員有目的、有意識地對運動員心理施加影響,并采用一定的訓練方法、手段使運動員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個性特征的過程。其中心理暗示是心理訓練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心理暗示在足球比賽中的重要意義,已日益引起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普遍重視。
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心理特性以及青少年隊伍教練員在訓練與比賽中對于球員心理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通過分析與研究讓青少年球員和教練員重視心理暗示對于提高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水平的作用。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p>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tài)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是人或環(huán)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二)青少年界定和身心特征
1、青少年的定義
以廣義而言,青少年時期集中在十二到二十一歲之間,并區(qū)分為三個階段:青少年前期、青少年早期及青少年后期,但以較狹義的范圍來看青少年時期是指介于十二到十八歲的階段。在此我們所指的“青少年”、“少年”乃依我國刑法的界定,將“青少年的年齡”界定在十二到十八歲之間。
2、青少年的身心特點
心身發(fā)展――-快速而不平衡:在青春期到來時,青少年在軀體和心理方法呈現快速地發(fā)展。表現為身體急劇地生長和變化。肌肉、骨等組織全面地急劇成長,生殖系統(tǒng)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漸顯露。隨著身體的發(fā)育,青少年必須適應發(fā)展中的新自我,同時還必須適應別人對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現出的反應。青少年球員的年齡特點表現為好勝心強,不服輸。
二、研究對象
為了使得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挑選的對象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專業(yè)訓練并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本研究挑選了武漢市足球學校U-17年齡組和湖北省足球學校U-17年齡組,其中武漢市足球學校的學生為實驗組,湖北省足球學校的學生為對照組。
三、研究方法
1、資料分析法:以閱讀足球心理訓練及相關的科研文獻為基礎,參閱國外有關的文獻資料。
2、教學實驗法:根據指定的心理暗示的設計方案做教學實驗,把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賽各項技術評定作對比,以檢驗心理暗示的實用可行性和有效性。
3、數理統(tǒng)計法:對各項統(tǒng)計數據做統(tǒng)計學處理。
四、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組的操作實施
兩支隊伍在實施研究之前的三次的教學比賽中進行了技術統(tǒng)計,其中湖北省足球學校U-17年齡組在對武漢市足球學校U-17年齡組的比賽中都獲得了勝利,并且在各項關鍵的技術統(tǒng)計中都好于后者。(比賽技術統(tǒng)計如表一)
于是選取在武漢市足球學校U-17年齡組中,與教練協(xié)商,在隊伍中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的激勵球隊的環(huán)境,培訓摘要如下:
如何青少年球隊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的激勵球隊的環(huán)境
讓教練員知道球員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
1、展示他們能力的需求;
2、體會到集體歸屬感的需求;
3、得到某種選擇權的需求,選擇他們在球隊中所做的事情(或者選擇他們在球隊中的角色)。
如何具體對青少年球員進行提示和讓他們自我提示
[摘自《足球心理》安迪?凱勒(英)羅伯特?佛左尼(英)]
1、自我暗示訓練
自我暗示訓練是運動員用自己的思想、詞語對自我的心理施加影響,以調整自己的情緒、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動,從而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在比賽中建立良好的狀態(tài)。如在運動員上場前反復提示隊員不要計較比賽的結果,排除一切干擾,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賽中去,認真完成每一個技術動作,處理好每一個球,把個人的行為融入全隊的整體配合中去。
2、念動訓練
念動訓練也稱為心理回憶訓練,是心理訓練方法的一種。要求運動員回憶教練員經常反復提示的技術動作要點,以及場上多變的情況處理和分析;強化正確的技術動作,改進技術動作和提高完成動作的正確性;重現成功技、戰(zhàn)術組合的情景;重現比賽取得勝利的激動場面和外界觀眾高漲的情緒。
在武漢足校U-17年齡組教練經過短期心理課培訓,六個月以后,兩支隊伍又進行了三次教學比賽,兩隊的出場隊員與半年前基本沒有變化。武漢市足校的隊伍在這三場比賽中取得了兩勝一平的好成績,各項關鍵的技術統(tǒng)計都好于省足校。(前三次和后三次的技術統(tǒng)計如表一)
(二)統(tǒng)計結果的分析比較(表一)
對表一中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角球次數、前場任意球次數、搶截成功次數沒有顯著變化。而關鍵的技術數據,比如說攻入前場30米區(qū)域、過人成功率、射正次數、控球百分比在進行心理暗示訓練前后有顯著性差異,得出 p<0.05。說明武漢市足球學校U-17年齡組的隊員在教練員進行心理暗示訓練之后,競技能力得到了顯著性提高。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中采取心理暗示訓練是必要的,并且在教學實驗中被證明是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有效性的。
五、結論
1、心理暗示訓練對于足球運動員自信心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中,這種效果更加明顯。
2、 通過T檢驗分析得出心理暗示訓練對于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3、建立正確的青少年足球運動員訓練的指導思想是擺在每個教練員的當務之急;只有了解并掌握世界足球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學習科學,先進的訓練方法來指導訓練,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足球人才。
4、要振興中國足球運動,首先要抓好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yǎng),這是一個切實的工程。在當前將足球工作重點轉移到培養(yǎng)青少年運動員上來,是符合世界足球發(fā)展規(guī)律的。
參考文獻
[1] 鄧達之?足球訓練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 Bert Van Lingen (荷蘭)?足球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 約瑟夫?施奈耶斯 (德)?德國青少年足球訓練教程[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9(a)-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lanning exercise improving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 in the 169th Hospital of PLA, 180 patients survival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9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were given planning exercise after the stable condition.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and the last follow-up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exercise tolerance time and 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605.6±82.5) min, (31.9±6.0) L/min]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537.2±79.4) min, (27.8±4.9) L/mi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last follow-up, SDS severity index and SAS scores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0.43±0.06), (43.5±3.9)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0.51±0.06), (47.3±4.7)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last follow-up, exercis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social functioning, role emotional, mental health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improved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80.4±7.6), (73.9±6.2), (58.4±7.2), (63.0±5.8), (79.4±8.4)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62.7±7.0), (53.5±6.1), (52.5±4.9), (55.7±6.3), (63.2±7.1)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lanning exerci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state. In the future nursing care, individual nursing care pla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nursing better,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Planning exercise; Cerebral hemorrhage; Motor funct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腦出血約占腦卒中的25%,是一種病情進展快、預后較差、死亡率高的腦血管病變疾病,且存活患者常遺留運動功能、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下降等后遺癥[1]。計劃性鍛煉是一種運動療法,近年來在多種患者的護理中得到了廣泛關注[2]。為分析計劃性鍛煉改善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的護理方法及效果,筆者選取解放軍第一六九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腦出血存活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0例腦出血存活患者,所有患者均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相關標準確診[3],并接受保守治療;且排除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間再出血或病情嚴重惡化患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官疾病的患者,入院前合并精神障礙或神經功能缺損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每組各90例。計劃鍛煉組:男51例,女39例;年齡31~76歲,平均(62.9±7.1)歲;平均出血量為(51.9±6.8)mL;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32例,腦干21例,腦葉16例,丘腦21例。常規(guī)護理組:男49例,女41例;年齡32~78歲,平均(61.7±6.8)歲;平均出血量為(52.5±6.4)mL;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34例,腦干20例,腦葉18例,丘腦1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guī)護理 兩組患者均在常規(guī)脫水、降顱壓、促進腦細胞恢復、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保守治療基礎上接受常規(guī)護理[4],包括絕對臥床休息、側臥位、24 h禁食、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保護胃腸道、營養(yǎng)支持等,并保持大便通暢。
1.2.2 計劃性鍛煉 計劃鍛煉組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開始接受計劃性鍛煉。首先對其進行健康狀況評估,防止其因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導致的并發(fā)癥,其后按照鍛煉計劃實施:熱身運動10 min,跑步機低強度跑步25 min,健身自行車蹬車運動20 min,放松活動5 min,共計60 min,每周2次,共鍛煉12周[5]。鍛煉時應有相關醫(yī)護人員在旁指導,并準備好相關急救設施,以處理突況。
1.3 隨訪及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囑其出院4個月后再次門診復查,并檢查其運動功能、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變化[6]:①運動功能:以運動耐量時間、最大耗氧量進行評價,其中運動耐量時間以不間斷運動時間評估,最大耗氧量以運動平板實驗極限心率換算;②心理狀態(tài)[3]: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其中SAS與SDS均由20條目構成,焦慮總分標準分設定為50分,當評分>50分時判定為焦慮,當≤50分判定為非焦慮癥,根據SDS總分,計算出SDS嚴重指數,當指數為0.5作為抑郁診斷標準,其中0.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末次隨訪運動功能情況
兩組末次隨訪時患者運動耐量時間、最大耗氧量均較入院時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且計劃鍛煉組運動耐量時間、最大耗氧量均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入院時、末次隨訪心理狀態(tài)
兩組末次隨訪時患者SDS嚴重指數、SAS評分較入院時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且計劃鍛煉組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入院時、末次隨訪生活質量情況
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生理功能、總體健康、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且計劃鍛煉組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及活力雖較入院時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目前醫(yī)療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目前針對腦出血患者的治療已不僅局限于拯救其生命,而是更注重存活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為一種嚴重的出血性疾病,腦細小血管動脈破裂引發(fā)的腦出血可導致局灶性神經缺損的發(fā)生,并導致頭痛、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缺損表現,對其運動功能、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均可造成嚴重影響[8-9]。因此,如何較快地促進患者神經恢復、提高其預后質量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