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橋小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朗讀;認識;訓練
英國有位文學家說過:“書寫的藝術,哪怕在文法上修飾得再好,在表達語調時卻是無能為力的。”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是閱讀的一項重要技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大量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搞扎實,就必須從最根本的朗讀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水平呢?筆者談幾點體會。
一、加強對朗讀的認識
朗讀是學生閱讀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基本訓練。它是指書面語言轉化為出聲的口頭語言的閱讀,是發(fā)聲閱讀。教學法理論中對朗讀有過這樣的論述: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如同進行解剖,朗讀卻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能使人感受。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內容的第一步,通過朗讀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對于課文難點,妙處,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會體味到,對于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靠反復讀。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讀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能鍛煉學生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所以,在教學中狠抓朗讀,的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朗讀的訓練形式
1.停頓
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方面是由于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一方面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停頓有三種:
(1)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jù)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生理停頓不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2)語法停頓。在書面語言里就反映為標點。一般說來句號、問號、嘆號后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后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后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于句子停頓的時間。
(3)強調停頓。即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在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面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
2.重音
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xiàn)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來體現(xiàn)。重音有兩種:
(1)語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jù)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置比較固定,常見的規(guī)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③動詞后面的形容詞、動詞及部分詞組充當?shù)难a語常重讀;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如果一句話里成分較多,重讀也就不止一處,往往優(yōu)先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連帶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語法重音的強度并不十分強,只是同語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較,讀得比較重一些罷了。
(2)強調重音。指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或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何時該用強調重音并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而是受說話的環(huán)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過上海。(回答“誰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你去沒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過哪兒?”)
因而,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鉆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較準地找到強調重音之所在。
3.速度
用于烘托氣氛,突出內容發(fā)展變化,增強文體表達效果,可以從四個方面把握。
(1)區(qū)別氣氛??熳x表達熱烈、快樂、緊張、恐怖,慢讀表寧靜、莊重、沉悶、凄涼。
(2)人物性格。年輕人說話快;開朗活潑,勇敢機智,或狡猾奸詐者講話速度宜快;老年人講話,或者誠實淳樸、沉著鎮(zhèn)定、愚昧遲鈍者,講話宜慢。
(3)人物心情。心情愉快歡暢或緊張焦急時話速度較快,心情沉重悲哀或者表緬懷心情的話速度較慢,抨擊痛斥敵人時候語速度更快。
(4)區(qū)別題材。抒情性強的詩文,語言速度不宜過快,慷慨激昂的文章和激情奔放的詩歌,語言速度不宜過慢。
4.語調
指語句中的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趨勢,它隨著語氣和說話人的感情變化而變化,著眼點在于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1)升調:調子平而升高,表示反問,疑問,驚異,興奮和號召等語氣。
(2)降調: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嘆請求,沉痛,慚愧等語氣。
(3)平調:調子無明顯的高低變化,表嚴肅,平靜,莊重,冷漠,思索等語氣。
(4)曲調:調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變化,表示含蓄,夸張,反語,諷刺,懷疑,意外,驚奇等語氣。
5.節(jié)奏
語句的節(jié)奏指一定時間內語詞的疏密程度。掌握好節(jié)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進行,三是隨材料內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導節(jié)奏和輔助節(jié)奏。
輕快型:多揚少抑,多輕少重,語詞密度大,語言速度較快,常常表達喜悅欣慰心情;
凝重型:多抑少揚,多重少輕,語詞疏,語言速度慢,常常表達嚴肅,肅穆之情;
低沉型:聲音暗沉,句尾顯沉重,語速慢,敘述不幸事,表達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揚而更揚,語言速度偏快,表達令人振奮,狂喜的激情;
舒緩型:輕松明朗,輕柔舒展,語言速度較慢,表達感覺上的愜意舒心;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核心素養(yǎng);閱讀教學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互聯(lián)網(wǎng)+”能為我們提供便捷的預習平臺——班級QQ群。教學新課前,教師可以通過QQ群發(fā)放學習任務單——告訴學生要做什么,而這些學習任務單就是學生課前學習情況的直接反饋。通過學習任務單首先可以驅動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采用不同的方式(通過課文閱讀勾畫、網(wǎng)絡搜集、圖書查閱等系列的活動)自主學習,將自主探究作為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手段,呈現(xiàn)在課前的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開放性和自主性。其次讓學生上傳朗讀錄音,可以讓學生互相了解各自的朗讀情況,向優(yōu)秀的朗讀員學習,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并進行個別指導,給出針對性評價及建議。第三,學生借助微課這種具體、形象、典型的動畫教學情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認知水平,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業(yè)水平。第四,學生還可以結合任務單在交流平臺上圍繞問題,討論交流,尋求相應的解決方式,同時能夠發(fā)現(xiàn)他人理解的獨特之處,懂得自身的不足并探求原因,從中獲得啟發(fā),進而取長補短。在這種積極思維的交流與碰撞中,學生的探究意識更明顯積極,也更好地啟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讓教師洞察到更多的學情,明確教學的方向。這種網(wǎng)絡教學的交互性、合作性既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效地驅動學習動機的形成,為后面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營造閱讀的情感氛圍,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交互式的教育技術,將直觀性、趣味性、知識性融為一體,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豐富、視聽結合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生動的閱讀情境,營造閱讀的氛圍,為語文課堂教學收集更豐富、更生動、更全面的信息資料,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求知識積極轉變。[1]
1.圖片導入法
圖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而且可以傳遞多種信息。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引導學生感受圓明園的“輝煌”時,此時教師的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中所涉及的那小部分內容,就難以理解“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精華”,這對教材重難點的突破無疑是一種阻礙。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部分圖片資料,如在教學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時,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們,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當時圓明園中的景觀多達1000多處,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個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觀。你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讓我們先走進“亭臺樓閣”去感受一下。接著出示不同造型的亭、臺、樓、閣、榭、曲廊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文中的亭臺樓閣就是指這類建筑,從而懂得豐富的建筑景觀就被作者濃縮在“亭臺樓閣”四個字當中,再讀著“亭臺樓閣”這個詞,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這樣的美景(鏈接圖片):瑤臺閣、牡丹臺、煙雨樓、聽雨亭……通過這些圖片的引入,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生對圓明園景點之美的贊嘆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教給學生新型的學習理念和方法,讓他們明白:書本上所描寫的往往只是“一孔之見”,要想窺得全貌,還應從豐富的課外知識拓展入手,讓自己獲得信息的素養(yǎng)也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2.視頻導入法
在指導學生學習“毀滅”時,教師可以引入《》的電影片段,這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和拓展,而且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圓明園的惋惜之情。如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圓明園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可就是這樣一座堪稱世界藝術精華的皇家園林,卻因為戰(zhàn)火綿延,毀于一旦,讓我們一起回到當時那個令人痛心的一幕播放《》片段,直觀再現(xiàn)當時真實的情景,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明白“國弱則人欺”的道理,此時,學生的愛國心與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接著再讓學生研讀文本,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課堂教學水到渠成,感情自然得到升華。此外,教師還可使用希沃助手,將學生的學習情況或批注等實時上傳至屏幕,現(xiàn)場分析學生的閱讀實際情況,指導學生掌握合理的閱讀策略。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調動情感,主動交流,真正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有效性。[2]
關鍵詞:繪本;英語閱讀;思維導圖
用繪本的形式培養(yǎng)小學英語閱讀能力有著普通教材無可比擬的優(yōu)點,可以讓學生在毫無壓力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愛上閱讀,尤其對學齡前或者低年級來說,但是因為各學校都有各自的教材,所以就衍生出了思維導圖的形式,思維導圖是繪本在小學英語閱讀教育中應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盡管這種方式是現(xiàn)代大多數(shù)學校和老師大力倡導的,但是在具體應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本人針對思維導圖在具體課程上的應用模式做了簡單的探討。
一、課前預習,調動積極性
教師在課前可以事先將課文的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制作好,在為學生講解課文內容之前先圍繞繪制好的思維導圖為中心讓學生展開討論,圖片相比文字來說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因為內容不多、條理清楚,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前讓學生對將要講解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其中心點,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圍繞中心點展開閱讀,不至于學生一看見冗長的篇章就頭疼。
以人教版PEP教材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6為例,這課的題目講的是work Quietly,教師在課前制作思維導圖的時候就可以以這個作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思考,不一定要做完整的思維導圖,可以只做出思維導圖的大致輪廓然后點名中心,分支部分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引發(fā)討論共同補充完整,比如這課中,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在什么樣的場合需要work Quietly,學生會回答諸如教室、醫(yī)院、圖書館或者電影院等場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補充完整思維導圖,然后本課課文里主要講到的work Quietly的環(huán)境有圖書館、教室和電影院,這樣自然而然的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進入了課文的所講內容,并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思維導圖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的,所以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有助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在共同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都有參與討論,也有助于培養(yǎng)其學習自主性并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一舉多得。
二、課堂討論,盤活思維能力
通過課前思維導圖的制作讓學生對閱讀的章節(ji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畢竟這種討論和思維導圖的制作是由教師本人主導的,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對課文進行學習,學習的過程中,由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方式制作出自己的思維導圖,時間充足的話,還可以以班級的形式讓各小組之間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維導圖以及為什么這么做,這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其自主思考的能力,通過思維導圖的制作和交流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這里以人教版PEP教材中的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為例,本篇課文學習的是分屬于各個月份的節(jié)日,這一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接觸到,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以構建思維導圖,內容取自課本但可以不局限于課本,課本內容之外的節(jié)日也可以歸入思維導圖,這樣學生可以以月份為中心,然后以分屬于每個月份的節(jié)日為分支構建思維導圖;也可以以節(jié)日為線索,然后在標注所屬月份,也有可能以節(jié)日的屬性或者節(jié)日的所屬國度為線索進行構建,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是通過自己思考得出來的,然后再在辦理以班級的形式讓各小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思維導圖中沒有的節(jié)日進行補全,也可能看到其他小組的思維導圖構建形式更加合理然后對自己的思維導圖進行修改完善,隨著思維導圖構建和修改的進行,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模式也不斷得到優(yōu)化和加強。
三、課后練習,鞏固思維品質
課文閱讀之后,教師可以點名或者讓學生自覺通過自己制作的思維導圖對課文進行復述,時間不允許的話,可以復述片段,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對這種形式的英語閱讀形式加深印象,不僅僅用在本節(jié)課文的學習上,再后續(xù)相關文章的閱讀時也可以以這種形式進行。
四、教師制作知識點思維導圖
教師課前制作的思維導圖以及學生自己制作的思維導圖都是以具體內容為線索的,但是閱讀教學中的知識點整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其中出現(xiàn)的詞組、短語以及語法的用法和應該注意到的地方,這些都應該由教師在課后總結整理,然后做成知識導圖供學生理解記憶,可以用在日后的英語學習中。
仍舊以unit 6 work Quietly 為例,文章中提到了很多的場合,比如教室、食堂、動物園、電影院,從這些名詞出發(fā),教室可制作思維導圖對這些場所進行總結;課文中Let’s talk 中Chenjie和mike的對話中還出現(xiàn)了大象、猴子、熊貓這些動物,也可以就動物的種類制作思維導圖;進一步來看,各種動物正在進行的活動,pandas are eating lunch,elephant is drinking water,monkey is playing with its mother,這些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的語態(tài),教師也可以針對現(xiàn)在進行時做相關思維導圖的構建,以方便學生系統(tǒng)的對知識點進行整合。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都是以興趣為開端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構建的,而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課文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并以思維導圖將知識點明朗化,以此作為小學階段學生思維能力局限性的補充,可以兼顧到知識的全面性。
五、結語
思維導圖作為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應該得到大力的推廣和使用,相關教職人員應該從自身出發(fā),完善自己相關方面的能力素養(yǎng),更好的引導和教導學生,以利用思維導圖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曾燕燕.運用思維導圖促進英語單詞識記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2]陳博麗.思維導圖提高初中英語學困生詞匯學習能力調查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096-01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20112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笨梢姡喿x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起著積極地作用,其中朗讀更具獨特的魅力。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語文新課程中提倡“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但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朗讀只是驚鴻一瞥,缺乏有效性,學生的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
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引入最佳的朗讀境界,真正在教學過程中把朗讀教學落到實處呢?
一 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善于捕捉和觀察,便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凡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在這方面總是表現(xiàn)出某種非凡的潛在能力,如果被老師發(fā)現(xiàn),適時的得到老師的贊揚,那么他們的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從而有利于撥動其滿足感,并能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少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因而導致朗讀能力和水平的薄弱,更有甚者,有的同學連句子都讀不完整。我所教的五年級學生,有部分學生朗讀水平比較差,學生自己對朗讀沒有興趣,早讀課不能很好地利用,總是在消磨時間。因此,教師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入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鼓勵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傾心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想讀、樂讀,讓他們在朗讀中感受快樂,在朗讀中表現(xiàn)自我。
二 讓朗讀的語感帶動情感
“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20112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迸囵B(yǎng)學生閱讀的具體感受,首先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開始。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涉及到學生對詞義的理解、詞語的選擇、句子的規(guī)范和變化、語言色彩、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但不論哪個方面,都是學生在聽過、讀過之后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感覺。因此,語感教學就是使學生在長期的規(guī)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我教《鞏乃斯的馬》一課,在范讀課文時,注意把握總的情調,掌握好基本感彩,以真摯、熱烈、激昂的基調,以由緩而急語氣,將學生帶入那無限壯觀而又激蕩的情境中。如第二段在讀到“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的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wǎng),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指導學生用激越的語調朗讀,把學生真正帶進這萬馬奔騰、長嘯嘶鳴、激越奔蕩的壯觀場面之中,把這種生命力的沖動達到極致式的狂亂奮發(fā)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縱橫馳騁的境界得到最大化展示。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也和牧馬人一樣有一種難以攔截、激動的情緒,使學生深深的領悟了“我把這幾分鐘間見到的記在腦子里,相信,它所給予我的將使我終身受用不盡……”這一句話的深刻內涵。
三 在品味中體現(xiàn)朗讀技巧
“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20112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欣賞水平和評價能力。這些技巧的獲得,都必須在品析精彩的詞、句、段和體會感情中提升。
1.選擇感情濃烈的句子品析
課文中一些精彩句段,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作者某方面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天馬》一文中“用這個中外馳名的古代藝術品作為中國旅游的圖形標志是頗有象征意義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痹陂喿x中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自豪和銅奔馬的象征意義,內心會激蕩起一股豪邁之情。
2. 選擇含義深刻的句段賞析
課文中部分句段蘊含著深刻含義,是我們把握文章知識的脈絡,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討論、探究、深思,才能對文章有全面的理解和領悟。如《鞏乃斯的馬》一文中“我久久地站在那里,發(fā)愣、發(fā)癡、發(fā)呆。我見到了,見過了……這世間罕見的奇景它所給予我的將使我終身受用不盡……”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淋漓盡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種酣暢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種恢宏壯闊的崇高的場面,真正領悟了作者在人生的瞬間他難得地面對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壯烈。
四 讓情境帶動個性朗讀
小學語文閱讀題,是小學語文考試中必不可少的題型,并且題型呈現(xiàn)方式多樣,但各類題型各有其特點,筆者從教多年,總結了一定的閱讀題解題方法,與各位同仁商榷。
一、記敘文的常規(guī)問題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jù)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蔽覀円部梢詮奈闹腥フ?,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xiàn)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xiàn)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tài)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鋸埖淖饔檬强梢陨羁痰乇憩F(xiàn)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tài)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有疊詞、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節(jié)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6.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xiàn)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內容相似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二、說明文的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