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雪歌頌武判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題:全詩從塞外冰天雪地的綺麗風光著筆,通過特殊的環(huán)境背景描繪,抒發(fā)了雪中送友的深摯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烘托出邊塞將士和詩人自己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
作者簡介:岑參,唐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后出任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于七言歌行。現(xiàn)存者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岑高。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鍵詞:盛唐;岑參;英雄主義情結
邊塞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也成為了古代文學史上最動人心弦的樂章。其中引人注目的邊塞詩人當推“詩雄”的岑參。岑參的邊塞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為唐代詩人之冠。他的詩雄奇瑰麗,凝聚了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結,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的時代主旋律。
一、岑參的邊塞詩飽含了強烈的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堂伯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十歲左右,父親去世,家道衰落,“早歲孤貧,能自砥礪,覽史籍”(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岑參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整家業(yè)。二十歲時到長安,獻書求仕不成,遂漫游河朔。三十歲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八品下的職位,官卑祿微,岑參感到自己獲取高位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
盛唐時期“壯武而柔文”,北方民族融合帶來的尚武精神成為當時的時代風氣,唐朝又重視以軍功取士,鼓勵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建功立業(yè)。在尚武的社會風氣和崇尚軍功的時代環(huán)境的熏陶下,岑參對游俠精神懷有極高的熱情,心中充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愫,沒有祖蔭的他選擇了投身邊塞為進身之階的人生道路。在岑參看來,報國與求功名并不矛盾,“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卻人”(《送費子歸武昌》)這些詩都反映了岑參渴望在邊塞建功立業(yè)、獲取功名的雄心壯志,洋溢著一種急于用世、樂觀昂揚的精神風貌。
二、岑參的邊塞詩充溢著雄壯的英雄氣概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龜茲,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兩年后回長安,這是岑參首次出塞。天寶十三載(754年)又赴北庭,任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次出塞,直至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才回朝,前后兩次出塞共約六年時間。長時間縱馬大漠戈壁的邊塞生活,讓岑參體會到國力的強大在防御外族侵略、保障國家安全上所起到的顯著作用,所以岑參在詩中表現(xiàn)出對邊塞戰(zhàn)爭充分的肯定和歌頌,洋溢著盛唐時代的民族自豪感和雄壯的英雄氣概。岑參描寫戰(zhàn)爭的盛大氣勢,歌頌將士的英勇無畏,使他的邊塞詩具有一種雄渾壯麗的陽剛之美,充滿了蕩氣回腸的英雄主義豪情,體現(xiàn)了盛唐奮進開拓的時代精神。
例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這是岑參奉送封常清出師西征而寫的,但詩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擔憂,只是熱情地歌頌唐軍將士在國難當頭時不避艱險、報國殺敵的雄壯氣勢。茫茫雪海,莽莽沙漠,狂風怒吼,碎石亂飛,以及來勢兇猛的匈奴騎兵,都有力地襯托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聲威。夜不脫甲,戰(zhàn)戈相撥,風如刀割的出征場面,是將士軍紀嚴明、不畏艱險的有力佐證。詩里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斗的場面,但已充分地展示了勝利的必然,這樣斗志高揚、意氣風發(fā)、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的正義之師,一定是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的。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不同,它直接描寫了唐軍征戰(zhàn)的壯烈場面,鎧甲生光,吹笛伐鼓,三軍大呼,白骨遍地,而將士們堅毅無畏,勇往直前,豪氣沖天,全詩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代表了充滿光芒和神采的盛唐之魂。
三、岑參的邊塞詩浸透著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
岑參的邊塞詩里雖然描寫了邊塞的酷寒、環(huán)境的惡劣和行軍的艱難,但沒有一絲悲嘆和抱怨,更沒有猶豫和畏縮,有的是將士們飽滿的熱情、堅定的意志、戰(zhàn)斗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念,他把邊塞戰(zhàn)爭的殘酷化為將士們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窮盡筆力描寫狐裘不暖,錦衾透寒,鐵衣難著,將軍不能開弓的身體上的感受和“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邊塞環(huán)境,通過這種帶有異鄉(xiāng)特色的環(huán)境描寫,襯托出濃厚的離別之情,同時也是對將士們不怕寒苦的樂觀精神的贊頌。再加上好似“千樹萬樹梨花”的塞外八月飛雪,紅旗與白雪形成鮮明對照的奇麗風光,使酷寒的塞外不僅沒有肅殺蕭瑟之感,反而有蓬勃生機、春意無限之奇,讓全詩氣勢飛動,色彩艷麗,極具別致浪漫的美感,也在依依惜別的心情上點染了濃郁的奔放豪邁、積極奮發(fā)的情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戰(zhàn)爭的艱辛和苦難,而是熱烈和浪漫,因此,他的詩無論是歌頌將士們的昂揚斗志,還是訴說環(huán)境的艱難與戰(zhàn)爭的殘酷,都那么雄偉壯烈、豪氣沖天、積極浪漫,飽含著將士們以苦為樂、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將士勇于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的原因所在。
岑參的愛國精神使他的詩氣吞山河,讓那些斤斤計較私人感情的詩人黯然失色,在中國這么一個戰(zhàn)爭文學貧乏的國家,岑參的邊塞詩以其英雄主義情結而獨具魅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作文寫作 ;素材積累; 方法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沒有鮮活的素材,即使擁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構思、靚麗的語言,在有限的測試期間里得到高分的機率也不會很高。而素材的積累,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決材料缺乏、時間緊迫的矛盾呢?現(xiàn)結合工作實踐,對按照人物、主題和角度歸納素材等方法進行闡述。
我自2006年來到二中后,教過3個畢業(yè)班,我了解中考試卷中有9分左右的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題,6至8分的課內(nèi)古詩文默寫題。在初三下半學期的4和5月,我們要復習初中三年6本語文書,而中考試卷中所考到的語文書內(nèi)知識僅占15分左右,上述數(shù)字的落差如此之大,自感得不償失。今年開學時我?guī)е@種不甘,提出一個設想:為什么不把語文書當作考場作文的素材庫,讓原本不到20分的試題,變成50分作文這一大股東的績優(yōu)股。這一靈感轉瞬即逝的關鍵時刻,我果斷地抓住這閃念的尾巴,盡快落實在學生的周記中。我將課本素材系統(tǒng)化,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加深記憶、理解,從而積累起豐富的素材,并探索靈活使用這些素材的方法。我的初步做法是:每當復習一冊書后,都要求學生運用本冊書中的古詩,連詩成文。如九年十班李鑫同學的周記作業(yè)《說日本地震》:現(xiàn)在,整個世界陷入危機,山洪、海哮、地震頻頻襲來,從中的汶川到日本福島,世界好像“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日本地震是21世紀最大的一次地震,有日本人為自己不在國內(nèi)幸免于難感到高興,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不過,這只是一小部分日本人,大多數(shù)日本留學生都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新聞中撕心裂肺的呼救聲響徹耳畔“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涌上心頭。而此時,我國卻不顧核泄露的危險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想所有日本人應該“感激涕零,不知所言”。身為初三學生的我,也好想對那些受難的人說一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贝伺e好處:一是積累作文素材,二是便于學生理解本句詩意思,為中考試卷中的理解默寫提供一個鞏固詩句字詞的方法。但是,要充分利用課本素材,寫出“大千中脫穎而出,尋常中卓爾不群”的高分作文來,除熟悉這些素材資源外,還要有積累、歸納和運用素材的能力。
一、按照人物歸納素材
置身燦若星漢的課本人物素材,張張鮮活各異而又熟悉的面孔在我們面前閃現(xiàn)。如何將這張張各異的面孔定格,化作自己文中永恒的一瞬,是大家一直積極探索的問題。面對人物,畫家可以用顏料去涂抹,攝影師可以舉起相機去拍攝,而考生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筆去描繪。我在課堂中經(jīng)常說一句口頭禪:如果把這一點引用到作文當中,效果不錯。為此我上了幾節(jié)系統(tǒng)知識歸納課。如復習八年級上冊《杜甫詩三首》,當你翻看古詩文譯文書時會發(fā)現(xiàn)初中6本書中杜甫的詩歌有7首,我按照他寫詩時間的先后順序整理為《詩圣的一生》。教學目標是增強學生歸納同類知識的意識、整合杜甫的詩歌,理解他的人生,便于學生將他作為素材中一顆閃耀的明星。根據(jù)歸納杜甫詩作的思路,我趁熱打鐵和同學們一起找尋、匯集初中6本書中的人物素材活水。比如李白的詩歌:七上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聞笛》,八上《渡荊門送別》、《送友人》,八下《行路難》、《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九下《月下獨酌》。
二、按照主題歸納素材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選材的依據(jù)。材料是為中心服務,是中心的依托。學完初中6本語文書后,可從所積累的素材中提煉主題。也可按相應主題歸納素材,繼而運用。比如:杜小康的孤獨之旅、狗娃的變臉傳承經(jīng)歷、棗兒渴望爸爸早日歸家的心酸都會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為作文中有關成長之類的素材;七年級下冊方仲永的神童之變,呂蒙的非復吳下阿蒙,八年級下冊宋濂的艱苦求學經(jīng)歷,還有七年級上冊朱熹的《觀書有感》,皆適合端正自己學習態(tài)度的作文;七下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上李白的《送友人》送別的主題一目了然;七年級上冊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七年級下冊岑參的《逢入京使》、八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崔顥的《黃鶴樓》等詩詞的思鄉(xiāng)之情濃烈之至;唐雎、陳勝、墨子、曹劌等人都可作為歌頌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的典型人物。除此之外的愛國之情,寄情山水的懷才不遇的憤懣都可以用語文書的內(nèi)容對號入座。
三、按照角度歸納素材
我們經(jīng)常和課本相伴,出現(xiàn)在課文里的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文人墨客有很多。在考場作文中,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nèi)涵或者表達某一個觀點時,我們不妨獨具匠心,從不同角度把一些與自己要表達的立意有共同點的名人歸納組合在一起,恰到好處地引用化用名人典故、詩詞、名言警句,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鳴,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應或人文精神。且所選用的材料是新鮮的甚至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才沒有“嚼人家嚼過的味道?!比纾骸肚邎@春 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詠雪》《湖心亭看雪》中的“雪”字著實是一個角度,借“雪”來抒發(fā)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歌頌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的一腔豪邁之情;抒發(fā)了岑參對朋友武判官的送別之情。抒發(fā)了兩代人的生活雅趣和文化的傳承,顯示謝道韞的才氣;抒發(fā)了張岱清高自賞的品質(zhì)和淡淡的哀愁。
九年四班田卓雅同學,把自己變身為明月,以明月身份看待杜甫“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的留在心底的思念,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留在心底的美好祝愿,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表天覽明月”留在心底的遠大志向,從而激勵自己發(fā)出奪目的光芒。同樣是選用月的素材,贊頌古人以明月為系抒感,緊扣題目《留在我心底的風景》。但她這種另辟蹊徑的切入角度,成為寫“風景”作文中一顆閃耀的明星。同樣的作文題目,九年四班于璐同學小標題作文,“長風破浪,濟滄?!薄吧辖^頂,覽眾山”“除弊事,惜殘年”從李白,杜甫和韓愈的詩詞中的名句切入;張致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月影如濤,桑田變滄海”搜集天下美景,融多種文言詞句片斷,從文言文中寫山水的角度切入; “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聞一多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滕子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為九年十班李明揚的作文素材,其中的亮點是根據(jù)語文中人物吾日三省吾身,端正自己平時對待學習壓力大的態(tài)度,從三人身上的人格魅力角度切入;王雪純同學從“秋天”切入,熱烈贊頌與秋天有關的人物的精神,且以劉禹錫《秋詞》中我言秋日勝春朝作結,升華主題;還可以《醉翁亭記》的禽鳥、《斑羚飛渡》里的鐮刀頭羊,華南虎的不羈性格,《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快樂的魚等動物的角度切入;亦可以《愛蓮說》中的蓮,《桃花源記》中的桃花等植物角度切入;角度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素材應有盡有,只是有待整合。
四、套用古詩文,趣味橫生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痹谶@種形式中,考生需要首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主旨,然后運用生動的語言展開聯(lián)想,自然而巧妙地將人物與材料連接在一起,做到自然明快,水融。如:九年十班的張宏澤同學,借《陋室銘》格式表達同學之情。房不在大,能住就行。人不在多,熱鬧則行。家雖簡單,卻很溫馨。墻頂上有縫,蟑螂入簾輕。談笑有同學,往來無長輩??梢源驌淇耍竟献?。無書聲之亂耳,無學習之勞心。左邊張延城,右邊布曉旭。吾曰:“何陋之有?”
中國古典詩詞①中的家國情愫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鄉(xiāng)土親情的思戀。鄉(xiāng)土、親情,對于遠游者來說是多么親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漫游中輾轉反側,見月思親,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王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杜甫“月是故鄉(xiāng)明”等名句,抒發(fā)出對家鄉(xiāng)親人最親切直接而又哲韻無限的思戀,引起代代共鳴。故鄉(xiāng)是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一個對自己的故鄉(xiāng)都不熱愛的人,很難說他對祖國的熱愛是真誠的。此外,男女愛情與獻身國防的恰當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國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此詩把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對正義戰(zhàn)爭的理解融為一體,是愛情、家國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鄉(xiāng)、邊陲塞隘、閨婦思夫等題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鄉(xiāng)土親情、對家國故園的思念和眷戀,都應是那個時代家國情愫的具體體現(xiàn),都有一定的愛國意識。
對山水田園的鐘愛。華夏大地,田園秀美,江山壯麗,中華兒女用真情之筆描繪抒發(fā)著無限壯美錦繡之景和陶醉愉悅之情。陶淵明在《飲酒》中沉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更將這種陶醉和真愛描繪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边@些淳樸自然、清新流暢的詩篇,愜意地描繪出令人向往的田園風光,意境優(yōu)美清新、安逸恬靜。古人懷著無限鐘愛之情、真摯純美之意,吟唱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秀美田園、皇天后土的由衷愛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青玉簪”(《送桂州嚴大夫》);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陸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萬里看無窮”(《水亭有懷》)等。
這類古詩詞可分為三小類:一是單純描繪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維的《終南山》、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寫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天下憂樂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發(fā)故國眷戀之情的,其慘痛凄切之心、悲天憫人之狀尤為感人?!对娊?jīng)》中的《黍離》記述了東周士大夫行經(jīng)鎬京時見其祖先宗廟宮室已盡為禾黍的感受:“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慨傷周室之覆亡,家國之衰替,彷徨難去,悲嘆不已。以往用所謂階級分析的觀點不把這首詩歸入愛國詩,現(xiàn)在我們將之納入到“家國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將亡國之痛抒發(fā)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國鄉(xiāng)土的難舍之緒,哀婉凄切。
對“天下”的憂樂意識表現(xiàn)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凹嫔铺煜隆笔侵袊糯嗜酥臼拷üαI(yè)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之概括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家國情愫的體現(xiàn)。
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始終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國情愫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屈原是第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愛國詩人,他在《離騷》中反復抒發(fā)著自己執(zhí)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②,表現(xiàn)出在國家危難之際勇于獻身、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愛國之心,這是屈原憂國憂民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司馬遷說:“屈平疾王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③。杜甫是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憂患意識的偉大詩人,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別》、《春望》等一系列憂時感憤的詩篇中,詩人發(fā)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等憂國憂民的深摯喟嘆。此類作品還有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就連多愁善感的李賀也發(fā)出“男兒何不帶吳鈞,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壯語,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憂患意識概括得更為集中真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這種憂患意識帶有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同樣是中華民族美好情操的具體體現(xiàn)。
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中國古詩的重要主題之一。家國和人民,這兩個概念是血肉相連、緊密相依的,對家國的熱愛,自然會萌發(fā)對生息于斯的人民的關切;對人民的關愛,也同樣會升華到對家國民族的忠誠。杜甫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摯熱情懷,批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丑惡現(xiàn)象,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溫暖:“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捐軀之舉。屈原的《國殤》是一首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的作品,詩中描述了他們?yōu)閲鴼车挠⑿蹥飧?,歌頌了他們“出不入兮往不返”、“終剛強兮不可凌”、“首身離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為鬼雄”的雖死不屈的頑強精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是這種精神的升華。其他如漢樂府中的《戰(zhàn)城南》、南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木蘭辭》、唐代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等,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為國效力、視死如歸的節(jié)操。
統(tǒng)一之愿。有些朝代,統(tǒng)治者的軟弱投降、喪權辱國與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民族氣節(jié)形成了鮮明對比。宋朝統(tǒng)治者對敵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萬臣民拱手相送;相反,愛國將士們舍生忘死、激昂悲憤地頑強抗爭,愛國名將岳飛壯懷激情地發(fā)出:“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陸游念念不忘洗雪國恥,盼望國家統(tǒng)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叮囑兒子:“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辛棄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國難中,夢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復中原,發(fā)出堅持抗戰(zhàn)、統(tǒng)一祖國的悲壯誓言:“馬革裹尸當自誓”(《滿江紅》)、“男兒到死心如鐵”(《賀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國奮力抗爭,被俘后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舍生取義,壯烈殉國,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
不屈之氣??鬃印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④是中國人重氣節(jié)的概括之語。孟子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古賢所倡頌的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歷經(jīng)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洗禮,鑄就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浩然的中正氣節(jié)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身系牢獄,寧死不降,慷慨就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模屯旅魍?。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正氣歌》)。
正確理解古典詩詞中的家國情愫,還需要以歷史唯物史觀來分析下面兩個關系、一個問題――
愛國與忠君的關系。我國古人的愛國思想往往與忠君意識交織在一起,這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造成的。如屈原的愛國與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熱愛祖國,也忠于楚王,雖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離騷》),仍自告奮勇愿為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杜甫的愛國也是與忠君相聯(lián)系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集中表現(xiàn)了他對國家和君王的忠誠。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君”往往是“社稷”、國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種思維慣式:愛國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愛國。不可否認,像屈原、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歷史局限性的,他們對君主抱有過多的幻想,對統(tǒng)治階級雖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坝拗摇边^甚,這是不可取的。但他們的愛國思想與人民群眾的愿望、與歷史的進步相一致,又是可貴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熱愛楚國是一致的。
漢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愛國作品,多產(chǎn)生于漢民族同其他少數(shù)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歷史階段,胡人入侵,武皇開邊,都曾給人民群眾造成深重的災難。對這類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是不應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所產(chǎn)生的愛國作品,情況就不同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個具體民族都曾有過自己的愛國作品――文字或口傳的,凡屬于反侵略的愛國作品和愛國人物,不管是哪個民族的,都應得到肯定。在今天中華民族大團結歷史時期,各族的愛國人物和愛國作品都應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歷史遺產(chǎn)和寶貴精神財富,都屬于我們中華民族情操和愛國精神范圍。
功名問題。官本位意識的影響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熱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職。當今,用唯物史觀來看待這一現(xiàn)象,應該予以肯定,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也是積極進取的一種表現(xiàn):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實現(xiàn)其“光宗耀祖”、“施展才華”、“兼濟天下”的唯一途徑,屬“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范疇,不但無可厚非,而且應該肯定并提倡。
注釋:
①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國恩:《離騷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③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